首页 > > 正文

深夜,他看到老爸的一条朋友圈……

3月18日至5月6日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28岁的男护师柳峰

第一次支援北京地坛医院

参与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工作

6月16日

他再度前往北京地坛医院支援

18日凌晨下班后

他看到远在河南老家的父亲

发了一条朋友圈

随后

柳峰写下了一段文字

我和我的父亲

6月15日下午,我接到了二次支援的通知。16号早上,和同事匆匆告别,赶往地坛医院。

这次的心情比第一次轻松了许多,地坛医院护理部张主任看到我们时,盼望之情写在脸上。任务紧急程度出乎意料,到达当天短暂休整后就直接进驻了ICU。  

17日夜班,我被分配独立看护相对轻症的病人。由于已不是第一次支援,我从容了很多。深夜下班,已到了6月18日,打开微信朋友圈刷到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朋友——我的父亲。他农村出身,虽说上过高中,但他智能手机玩得并不熟练,我看到他对我的评价,依然是他那拿手的打油诗,心中突然有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我和我的父亲平常交流并不多。这么说吧,每次视频聊天,我跟我妈能聊一个多小时,跟我爸三五句过后就会因为没有话题而感觉尴尬,他就沦为我跟我妈的听众。但我知道,他只是不善于表达,对我的关心一点没少。

说起父亲,就想到了家。掐指一算,自我2019年4月最后一次回家到现在,已经一年零两个月了。首次支援就没告诉家人,后来他们是从视频聊天中看破的。第二次支援本也没告诉他们,但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父亲在新闻视频上看到了我二度支援的消息。他也没打算打扰我,只是埋藏着情感默默分享了。我心里笑了,他又是心照不宣地,一句话都没说。

再到我下夜班时,刷到这条珍贵的朋友圈,我忍不住写下这些话,记录下我现在的感受。

恰逢临近父亲节,在北京,向我的父亲道一声——父亲节快乐!

2020年6月18日  凌晨2:35分

这是一对不善言辞

却习惯用文字来表达的父子

他们把很多对彼此的关心

都藏在了心里

儿时的柳峰与父母

看到这封信后

记者分别对这对父子进行了采访

简单文字的背后

他们讲出了平时“爱你在心口难开”的话

在地坛医院工作的柳峰

问:你觉得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父:他小时候是比较听话、省心的,成长道路上没让人操过什么心。

子:他是个很有才的人,我觉得他那个诗写得确实很棒。

问:你们有把这句话当面和他说过么?

父:我们父子俩都不善言辞,没有说过。自从他上大学后,我和他的交流越来越少。

子:没有。上大学后回家次数少了,每次回家其实都是我爸接我,但除了问一下路上怎么样,就没话说了。回到家,我妈有一大堆话,他就在旁边听着,偶尔插一两句。

问:当知道自己/儿子要奔赴抗疫一线时,你那会儿在想什么?

子:其实我很早就报名,成为了预备力量。我怕他们担心,所以瞒着他们,想着安安全全回来了再和他们说。

父:我们是在视频聊天时发现他去了一线。第一次心里很酸楚,就是担心,因为对病毒不是很了解。这一次轻松多了,我鼓励他,作为年轻人要追求进步。

柳峰和北大肿瘤医院的医护再次出征北京地坛医院,一排左四为柳峰。

问:柳峰已经一年多没回老家了,如果回老家,你最想做什么?

子:给我爸我妈一个大大的拥抱。说实话,我跟他俩,多少年了,都没抱过他们。我一直瞒着他们,就挺惭愧的。

父:上一次疫情的时候,我想他如果回来,我就带着鲜花,带着他妈妈和弟弟,一起去火车站接他,可是没有实现。这一次,他如果回来,我还没有想好……

后来父亲给柳峰发了张照片

是家里架上挂满了待熟的葡萄

还有一句留言:

“抗疫凯旋日,葡萄采摘时。

家里的葡萄期待你回来。”

这对典型的中国父子

把彼此的爱和牵挂都埋藏于

一个眼神、一张照片、一段文字中

独独没有当面讲出来

在父亲眼里

柳峰还是个孩子

但在患者眼里

他就是坚强的依靠

我们期待着疫情能早日结束

期待着这对父子

能有一个大大的拥抱

采访结束后

柳峰的父亲又写了一首诗

向儿子和其他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致敬

“医护砥柱在中流,完胜新冠不用愁。

华夏儿女共努力,神州定能立上游。”

向所有奋战在抗疫中的父与子致敬

祝奋斗的父亲们节日快乐!


来源:新华社

记者:李斌、乌梦达、樊攀

[责任编辑:辛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