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老年教育从这里走向春天 ——记市老年大学工作团队

“大手拉小手”主题党日活动。 李康 摄

红色驿站阅览室。

红色驿站读书桌椅。

红色驿站长廊。

悬挂的励志标语。

2019年9月26日,纪念建党98周年庆祝建国70周年“共和国之恋”文艺演出后与领导合影。

都凤春 杨淑菊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教育已成为全社会重视的话题。怎样让老年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脚踏实地,上下求索,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养老之路,在全区、全国频频获奖,赞誉纷纷。傲人成绩的取得,离不开为老年教育执著追梦的人,他们用22年的坚守,把市老年大学办得风生水起,使之成为全市老年大学示范校,老年教育从这里走向春天。

严谨办学政治立校

政治立校,一直是市老年大学办学宗旨。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加,党员人数也在增加。如何把这部分流动学员组织起来,加强对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认知,发挥他们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威望优势?市老年大学通过不断探索,提出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党建思路,即:以政治建设为基础,建立市老年大学业余党校;以思想建设为首要任务,开设两个大讲堂;以提升组织建设为重点,建好三个基础阵地;以多媒体宣传教育为平台,发挥四个网络作用;以规范完善制度建设为保障,打造五个文明;以拓展服务社会为载体,成立六个志愿者服务大队;以助力双结队共创建活动,组建七个红色轻骑兵。组织201名离退休党员成立12个临时党支部,做到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充分发挥党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通过“一二三四五六七”党建工作规程的实施,党建整体工作不断增强,拓宽了党建工作渠道,填补了流动党员无组织管理的真空地带;基础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增添了正能量;进一步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各项工作上新台阶、争创全国示范校提供了保障。

校园文化底蕴深厚

风雨二十载,常务副校长乔大明带领一批批老年教育工作者坚持不懈、奋斗不止,形成了学校今天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呼伦贝尔市首屈一指的老年大学名校,成为老年人快乐的家园,文化养老的圣地。

学校教学楼6520平方米,共有教室28间。开设专业26个,83个教学班;聘请教师41人,学生数已达1840人。学校已晋升为全市精神文明校,正在向全区示范学校迈进。

校园文化蓬勃发展。市老年大学开设的舞蹈、声乐两个专业,在呼伦贝尔闻名遐迩,歌舞团歌手如云,舞者荟萃;“舞蹈走秀队”已成为老年大学知名团队,近几年在国内展演中,多次获大奖;摄影绘画班名师任教,为提高学员摄影绘画水平,走遍呼伦贝尔山川、河流、森林、学校、煤矿,成绩斐然,赢得校内外普遍赞誉。

几年来,市老年大学工作团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参加各种迎庆活动和宣传演出,业绩卓著。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系列活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庆祝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成立20周年,中、俄、蒙老年艺术展演,呼伦贝尔市离退休干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助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文艺演出,2016年—2019年连续四年参加呼伦贝尔春晚、戏曲晚会,参加 全国首届老年人春晚等活动。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学校“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完善自我、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和“胸怀豁达、自律包容、勉力向上、友善和谐”的校风及“彰显师范、善导循章、严谨求精、诲人不倦”的教风,以及“乐学善思、刻苦勤奋、砥砺奋进、学而不厌”的学风。

艰苦奋斗蔚然成风

市老年大学从1998年建校,曾经历了机构未定级、活动场地小、经费少、编制少等重重困难。办一场活动,经常连几千元活动经费都难以落实。建校至今,艰苦奋斗已成为市老年大学的校园精神。

2015年1月,市老年大学搬入了原公署2号楼部分办公室,环境简陋,百废待兴。校领导又拿出学校一贯艰苦奋斗的老传统来了,本着不花钱或少花钱办事的原则,自己动手节俭搬家。搞卫生、清垃圾、粉刷墙壁、给地板刷油漆、装饰室内环境、搬家具,这几个环节除粉刷墙壁是雇人干的,其余的活都是领导带着教职工干。常务副校长乔大明身先士卒,给地板刷油漆,往漏风的窗户上钉塑料布……一切都妥当了,乔校长瘦了一圈。

2018年9月,市老年大学又搬新校址,近一个月,13名教师搬运办公用品80余车。他们汗流浃背,累得实在干不动了,也不管脏不脏就坐地歇歇。在校舍装修时,上百名教职工和学员义务劳动,种植树木百余棵,清除垃圾30余车,清理室内卫生5次。整栋楼装修后,光清理卫生一项,就为学校节约3万多元。

为了节省费用,学校规定:出差时,旅店能住就行;出门坐公共汽车,能到就行;办公用纸,正面用完反面用;走廊、教室,人走灯关。

网络直播灵活多样

为使疫情期间老年人的学习不受影响,确保学校新学期各项工作安全有序进行,学校研究通过了《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网络直播课程实施方案》,以“如何熟练使用网络直播平台”为主题对教师进行培训,并对报名参加网络直播课程教师提出的电子版教学计划和教案进行把关和归档。

疫情期间,市老年大学网络直播课程设置灵活多样,注重个性化、多样化,激发学员学习兴趣。根据学校多年来提倡的“智慧学习”这一特色,制定与学校实际相匹配的工作方案,同时采取“一师一案”方式,开展教师网络授课新模式。经过近一个月的试运行,开课专业由三月份的书法、走秀、瑜伽、葫芦丝、二胡五个专业,增至首批十二个。其中仅旗袍走秀一个专业学员就达100人之多。很快还将有第二批、第三批专业课参与平台教育。教师已达22名,占全体教师的88%。授课面也不仅限于老年人,而是面向全社会。

通过对学员满意度调查得知,网络直播课的开播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提高了学习的浓厚兴趣;让师生沟通简便、快捷,也方便了行动不变的人群;不受教育条件影响,如过去只能坐20、30人的教室,可以增至几十或上百人甚至更多,可惠及更多的人;对学过的课程可以无数次回放,方便接受能力差的老年人;让老年人有一种没被时代淘汰的自豪感、归属感和前所未有的快乐和自信,学员们好评如潮。

《老年天地》亦师亦友

在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重视下,在呼伦贝尔日报社大力支持下,《老年天地》经过近五年的时间茁壮成长起来,迎来了100期华诞。

2015年3月上旬,乔大明发现报社退休主任编辑胡万军报名学习了计算机,他非常希望胡万军帮助学校做好宣传工作。胡万军提议开设新闻专业,成立新闻班,达成共识后,胡万军开始担任新闻班主讲教师。新闻班办了半个月,呼伦贝尔日报社时任党组书记、副总编辑祁穗峰得知此事,并带队到市老年大学及新闻班调研。调研后不久,报社领导决定给市老年大学新闻班予以新闻实习支持,给新闻班一个版面,《老年天地》编辑部应运而生。胡万军担任《老年天地》执行主编。经过1个多月的筹备,在刘月、赵进玲等人协助下,2015年5月14日两周一期的《老年天地》专版正式在《呼伦贝尔日报》上出刊了。

《老年天地》问世以后,学员们学习新闻知识的积极性和写作热情空前高涨。不久,随着《老年天地》一期一期地出版,学员中写作人才也脱颖而出,他们互相学习,传播正能量,新闻班形成了“不断拼搏奉献 ,实现人生价值”的风气。

《老年天地》内容丰富多彩,图文并茂,充满正能量。内容涵盖广,先后设立了27个栏目,其中有《祖国在我心中》《夕阳颂》《往日时光》《学苑星光》《茶叙》《夕阳视角》《健康保健信息》等。老通讯员是《老年天地》的顶梁柱。他们有读书看报和写报道的情结,就是退休以后依然如旧。《老年天地》出版以后,他们有了用武之地,徜徉在这些栏目里,挥洒自如,游刃有余。其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优秀通讯员,杨淑菊、王梅、朱启明等等。

市老年大学的新闻班,主办的《老年天地》专版,就像一扇窗户,让全社会全面了解到老年大学和老年人的风采,市老年大学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老年大学学员们说:“老了就应该与时俱进,上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年大学新学员深有体会地说:“上老年大学和不上老年大学就是不一样,老年大学学员给人的印象就是与众不同,潇洒、热情、真诚、大公无私……”

《老年天地》影响力越来越大,凝聚力也越来越强。在他们笔下还会有“往日时光”里的喜悦;更会有“夕阳无限”的美好;有“健康保健”的忠告;还有“茶叙”饭后闲聊……《老年天地》用一行行滚烫的文字,一组组精彩的画面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与老年朋友共学、共进、共享,永远作老年人的良师益友。

呼伦贝尔市老年大学拥有这样一个团队,以匠人精神做平凡伟业,以满腔热情为老年人服务,使老年大学处处充满温情,真正成为老年朋友学习的殿堂,精神的乐园,呼伦贝尔市老年教育必将从这里走向春天。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