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巴彦淖尔: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助推乡村振兴

农牧业技术培训 成为农牧民增收强力助推器

“2019年,我参加了市农广校办的培训班,老师们从选择种苗、田间管理、测土配肥还有牲畜养殖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我学了不少新东西。当年,我种了100多亩大田、养了20多只基础母羊,还喂了些牛,共收入了20多万元。今年,我打算再流转些土地,和合作社多联系,也尝试一下发展规模化种植和订单农业。”正在地里忙碌的28岁农民王博对记者说。

如今,巴彦淖尔有越来越多像王博一样的农牧民从农业技术培训中受益,从靠天吃饭勉强糊口的传统农民逐步成长为有知识、有技能、有眼界、有平台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助推全市绿色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之一。

据市农牧部门介绍,2019年以来,各旗县区农牧部门组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学员库,采取个人报名、乡镇和主体产业业务部门推荐、农牧局审核通过的方式择优遴选培育对象,选择具有一定种养殖规模、能发挥带动示范作用、各项条件具有相对优势、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较高的群众进行先期重点培育,为后期培育工作奠定雄厚的学员基础。同时,建立了以各旗县区农广校为培育主体,统筹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牧业科研院所、农牧业大学、中高等农牧业职业院校、农牧民合作社和农牧业企业等各类培训资源为多元参与的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体系;在自治区内外分级遴选一批有实力、生产经营水平较高的现代农牧业示范园区、农牧业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作为教育培训实训基地。

各旗县区立足当地农牧业产业结构特点,进一步加强了学员信息库、培育师资库、培训基地库、教学教材库的建设管理工作:组织科技干部和乡镇干部分组进村入户,调查从事农牧业生产经营的种养大户、合作社骨干、家庭农牧民场主、返乡创业青年等,建立了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资源信息库(培育对象库),2019年全市新入库学员2880人;加强与涉农大中专院校的合作,面向社会广泛吸纳农业方面的专家及技术能人,组建了层次多样、专业齐全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师资库,师资库中包括技术专家、业务骨干和本地乡土人才及农业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现全市入库专兼职教师428人,涵盖创业创新、农产品营销、大田种植、畜牧养殖、农作物病害防治、设施蔬菜、农牧业政策、农村法律法规、农产品质量安全、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十多个专业领域。择优认定相关农业专业合作社、农牧业科技示范园、家庭农牧场等作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实训基地和田间学校,现全市已入库农民田间学校20个、实训基地47个、创业孵化基地7个、综合类基地16个。

通过培育,我市一批新型职业农牧民逐渐成长起来,众多高素质的中青年农牧民正在成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和合作社负责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返乡创业人员和退伍军人加入到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中,不少学员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致富的带头人,进而辐射带动周边农民跟着学、学着干、一带一大片,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作用。

互联网助力 让农牧技术培训搭上科技快车

每年的春耕备耕期是冬春科技培训的热潮期。今年春耕备耕期间,根据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我市农业技术部门积极作为、主动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平台为农牧民提供培训服务,确保农业生产正常推进。例如,在学员不集中培训、减少人员流动的前提下,五原县农广校创新教育培训形式,通过网络媒体、微信推送、线上学习、开设微课等方式开展农技培训,既保障了农民学员的学习培训和农业生产有序进行,又使农业农村政策、农业关键技术和防疫知识得到及时有效推广。

今年,我市农业技术部门将充分利用农民田间学校优势和农牧业科技园区特色,为学员创造良好的现场教学环境,以田间课堂和田间学校为主要形式,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新型职业农民的跟踪指导服务工作,以农时为节点,紧跟农事活动开办“田间课堂”,及时解决新型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动态管理,提升教师能力和素质,与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研院校、农业企业联建教学、实践、服务平台,实现学用结合、提质增效、共同发展、互惠共赢。切实加强新型职业农牧民的认定管理,根据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需要,结合我市主导产业生产发展的实际,严格按照认定管理办法规范评审认定工作,保证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工程的完整性、成效性。加大培育力度,加强与其他部门的协调,把农牧业项目和扶持资金向获证的新型职业农牧民倾斜,提高新型职业农牧民证书的含金量。争取地方政府对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育的财政资金扶持力度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与信贷部门的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扶持上有所突破,扶持新型职业农牧民创业发展。(记者 王紫丁)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