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化德县创新“四大机制”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田礼军】 近年来,化德县始终坚持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创新脱贫攻坚工作机制,举全县之力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创新政策保障机制,确保“全覆盖”。一是突出产业支撑,让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保底产业。建成投运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39.675兆瓦、保障700户贫困户,每年稳定增收3000元;村级光伏电站38.467兆瓦,为64个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动力。推行“菜单式”、“订单式”产业扶贫,带动5200户贫困户自主发展产业。创新电商扶贫,注册“德诚善礼”电商公共服务品牌,组织销售农特产品2600多万元,带动贫困人口934人。为811名贫困人口提供公益林护林员岗位,年人均工资6000元;为400名贫困人口提供国家生态护林员岗位,年人均工资1万元。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41家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人口1776户3548人,户均增收1800元。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新增小额信贷资金5501.88万元,覆盖贫困户1202户。举办就业技能培训44期,培训1345人。设置保洁等公益性岗位230个,实行奖励积分等方式,培育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村级集体经济全部实现“清零递增”,集体经济收入平均达到12万元以上。北京东城区扶贫协作和中编办定点帮扶成效显著。实施东城区援建帮扶项目14项,落实帮扶资金2100万元,争取京蒙帮扶项目15项,落实帮扶资金9382万元。畅通农畜产品进京销售渠道,流动直通车开进东城区永外、龙潭、和平里,累计销售2667万元。深化自治区厅级单位、市处级单位帮扶,直接投入帮扶资金46.88万元,协调资金500多万元。实施“万企帮万村”行动,共有41家服装、合金新材料企业与64个村结对,实施服装、吨袋加工,带动贫困人口201人,人均增收9000多元。二是抓好就业服务,让有劳动意愿的贫困户都能实现就业增收。建立农民就业信息库,通过网络平台采取视频培训、远程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线上免费培训,累计举办培训班3期,培训农民40人次(其中贫困户20人次)。充分利用京蒙劳务协作对口帮扶工作机制和周边旗县劳务对接工作机制,广泛征集企业复工复产岗位信息,建立就业岗位储备库,通过网络和公众号等线上渠道及时发布用工动态,累计发放北京市及化德县周边90家企业招聘信息,涉及工种300个,提供岗位3735个。举办了网络线上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210个,入场招聘613人次,达成就业意向195人次(其中贫困户22人次)。同时,积极引导公益性在岗贫困户参与疫情防治,倡导有条件的劳动力参与疫情防治志愿服务,并及时将公益性岗位补贴打入贫困户账户中。三是突出财政兜底,让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都有生活保障。在落实以户施保、差额救助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全面实现低保与扶贫两项制度的有效衔接。全县累计将贫困人口中符合条件的5504户10217人纳入农村低保,158人纳入农村特困人员供养,51人纳入孤儿、困境儿童及困境家庭儿童保障范围。全面建立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制度,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3190人,护理补贴192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中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1262人,护理补贴711人。对遭遇重大事故、意外伤害或社会安全等突发事件导致基本生活暂时出现严重困难,依靠自身能力不能摆脱,且其他社会救助政策无法覆盖的贫困人口,给予临时救助托住底线。

创新干部帮扶机制,实现“零距离”。一是行政村驻村帮扶“不留白”。所有行政村均安排帮扶单位驻村帮扶,在每个贫困村下派“第一书记”,并组建1个专业扶贫工作队, “第一书记”和专业扶贫工作队吃住在村,工作到户,每月保证20天驻村时间。二是干部驻村帮扶“不断档”。在今年开展的脱贫攻坚“百日集中行动”和脱贫攻坚全面摸底排查工作期间,按照“一月一电访两到访”要求,帮扶单位所有干部职工分批次轮流到挂点贫困村开展帮扶工作,帮助帮扶贫困户解决在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宣传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和举措,算好政策实惠账。推动领导干部到贫困户家中开一次家庭会、吃一顿家常饭、住一晚农家屋、干一天农家活、做一件贴心事,倾听民声民意,细数过去和现在的变化,算清楚“政策账”“国家投入账”“项目账”“收入账”“帮扶账”,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惠,激发群众的脱贫积极性,提升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三是结对重点帮扶“不脱钩”。选择有产业发展意愿、具有一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实行全县所有处级以上干部实行“1+6”科级以上干部“1+2”、股级干部“1+1”结对重点帮扶,做到不脱贫、不脱钩。对剩余的一般贫困户,联系帮扶,引导联系帮扶户发展脱贫产业。 

创新“智志”双扶和医疗保障机制,做到志智到人,帮扶到户。一是义务教育全面保障。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资助政策,制定《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劝返学制度》,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进行动态监测,确保不因贫失学、辍学。2019年为贫困家庭学生发放各类教育扶贫资金545.8万元、2482人次,发放普通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低保、孤儿)资助金118万元、118人次,发放信用助学贷款443.12万元、惠及637名大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21万元、受益学生443人次。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改薄”工程,全县5所乡村学校和5所乡镇寄宿制学校全部达标。二是全面开展“双决双扶” 送文艺、送政策活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为进一步提高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思想道德素质,让建档立卡贫困户真正明白“惠在何处,惠从何来”。县委宣传部先后组织了县驻村第一书记、道德模范、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县党校、民政、卫生、教育以及县乌兰特旗等行业部门负责人深入各乡镇、村开展了“双决双扶”进村入户送文艺送政策服务活动,累计在全县各乡镇、村开展集中宣讲130多场次,深入田间地头、进村入户开展微宣讲320余场次,并出台了志愿服务奖励积分兑换商品政策,通过劳动服务实行奖励积分等方式,培育增强贫困群众脱贫主体意识。三是基本医疗全面保障。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大病救助、大病商业补充保险、大病慢病基金五重保障制度,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全覆盖。开展“先诊疗、后付费”诊疗和“一站式”结算服务,2019年贫困人口产生住院理疗费和门诊慢病医疗费共计4749万元6361人次,基本医疗及保险报销2987万元,重特大疾病政府救助报销403万元、3803人次,政府救助保障基金补助222.3万元,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及爱心基金兜底报销520.8万元,商业大病保险赔付141万元、992人次,报销比例均达到90%。贫困人口家庭医生签约6758户、14457人,实现常住人口全覆盖,为慢病贫困人口送药218万元、15874人次。累计投入资金233万元,开展免费健康体检服务14154人次。卫生院、卫生室基本医疗服务全部达标。

创新督查问责机制,突出“超常规”。 一是着力提升扶贫责任人的能力和素质。深入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和“干部作风年建设”行动,组织扶贫办、发改委、教体、卫健等16个行业部门对全县副处以上领导干部和涉及扶贫工作的乡镇、村干部和包村单位、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等进行了集中轮训,对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就政策和业务掌握情况进行了分批次考试。二是突出主体责任,压实工作职责。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责任落实、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帮扶落实”开展监督检查,自治区派驻工作总队、市派驻督导组,纪委、组织部督战组和“两办”督查组要随机抽村、随机入户督查,每日抽查不低于10户,周六日不休息。自治区派驻工作总队和“两办”督查组到各乡镇随机抽查,市派驻督导组负责所派驻乡镇,纪委、组织部督战组负责各自督战片区,抽查情况当日要及时书面反馈乡镇党委第一书记和党委书记,要求立行立改,不能立行立改的要求乡镇、村制定整改台账,明确整改责任人、整改措施和时限;抽查的贫困户要形成抽查清单(包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贫困户姓名、联系电话,存在问题的要列出问题清单),清单每周报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并适时对作战对象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回头看”,对落实情况连续差的包片领导、乡镇第一书记、乡镇(村)负责人进行约谈提醒,对约谈后整改不明显的,严肃追责问责。三是对扶贫存在的短板和问题,实行挂牌作战。制定了《化德县脱贫攻坚挂牌作战工作方案》《化德县脱贫攻坚全面摸底排查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组长,自治区派驻脱贫攻坚总队队长、政府县长任第一副组长,相关县级领导任副组长,脱贫攻坚各成员单位分工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时间表、排查作战清单和责任清单,确保挂牌作战和摸底排查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同时在原有帮扶基础上,对剩余未脱贫的168户374人和涉及到的61个村,又明确了28名县处级干部、49名正科级干部再包联,确保上半年所有贫困户达到脱贫条件,9月底脱贫退出。

[责任编辑:姚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