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文化】“三生三熟”的莜面美食带着乡愁走向远方

记者:皇甫美鲜 实习生 张舒君

世人有哪种食物要经过“三生三熟”的历练才能进入人们的口中?只有莜面,学名叫燕麦的植物了。

乌兰察布有句俗语:四十里的莜面,三十里的糕,二十里的白面饿断腰。莜面不但好吃还耐饿,因其物美价廉,产量高,在青黄不接的年代,莜面是救命食物。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莜面成了营养健康的食物。因其种植地域少,现在的莜面成了离开故乡的乌兰察布人记忆里难以忘却的乡愁。

现在莜面的做法花样翻新、层出不穷,尤其配上“中国薯都乌兰察布”的土豆做出五花八门美食,或蒸或煮,形状各异,令人馋涎欲滴。莜面不但丰富了人们的餐桌,更因其质感和口感赢得了大众好评。不但在国内畅销,还走出国门。

乌兰察布市察右前旗玫瑰营镇弓沟村,海拔高,气候凉爽,非常适宜莜麦的生长,因而旧时弓沟村每年都有百余亩的莜麦种植。弓沟村种莜麦,弓沟村人爱吃莜面、会吃莜面,弓沟村妇女都有一双会“捏”莜面的巧手。

做莜面,在乌兰察布却叫“捏”,一方面说明莜面的可塑性强,另一方面也说明捏莜面是个技术活,不是人人都会的。

为了能让捏莜面这一技艺传承下去,为了帮助这个山村发展起来,为了能让人们记忆深处的美食走向远方,田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在这片土地上创建了莜面脱贫车间。车间位于弓沟村易地移民搬迁安置点,项目总投资340万元。车间最大的亮点就是就地取材,纯手工制造,总经理王军也深信这两点肯定会打动消费者。

走进扶贫车间,原始的莜面香气不时往人们鼻子里钻。扶贫车间忙碌热闹,十几位妇女分工明确,一团团面在巧手的律动下变幻出各种造型,蒸腾的热气袅袅升起,看到这景象,不由得想起——最美不过,人间烟火。

搓莜面鱼鱼的张凤群今年已有70岁,但看起来仍然精神矍铄。记者问起她保养的秘诀,她直言不讳:“大概跟莜面有关系。”千百年来,莜面慢慢地种入了当地人的骨子里,藏在了血脉里。

莜麦,《黄帝内经》中称“伽师”,《史记》中称“斯”,学名叫裸燕麦,诞生在内蒙古高原中部海拔2000米以上一个狭小的区域。这里的土地纯净,蓝蓝的天,高高的云,空气清新宜人,地下水保持着原生状态。据有关专家研究、科学实验证明,莜麦耐高寒,具备了高蛋白低碳化合物的品质,含有可溶性纤维和不可溶性纤维,能大量吸收人体的胆固醇,有缓解结肠癌、糖尿病、便秘、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患的辅疗功效。

在乌兰察布市莜面产区,人们的饮食结构比较单调,人们一到冬天,除了土豆,几乎吃不上蔬菜,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却很少因为营养不良而患病,这正是莜面的神奇之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因为高寒凉爽,莜麦刚直挺立,茎秆粗壮,叶子细长。莜麦根系发达,分蘖力强,穗长而大,籽粒饱满,喜寒凉,耐干旱,抗盐碱,生长期短,面白味美耐饥。它与阴山深处这方土地上的人同生共长,习性相合,与黄河文明息息相关。

“我们那个年代,家家户户都穷,肚里没多少油水,饿的也就特别快,父母为了让我们长身体,就给我们吃莜面。现在生活好了,依然忘不掉这口儿,更没想到从小熟能生巧的事情,可以让我一天赚50元。”两手连搓8根鱼鱼的张凤群感叹不已。

“对我来说做莜面是一种乐趣,现在的年轻人几乎都不会做了,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到做莜面的队伍中来,代代相传。因为莜面的制作并不容易,要经历‘三生三熟’,活好面后,温度、力道都能影响它的口感。”在吕二毛看来莜面不仅是一种吃食那么简单,它更是一根根圆润溜滑的丝带,系成纽带,牵引着后辈。

莜面,具有别的食粮在成品过程中没有的非凡之处,莜麦要“三熟”:首先把莜麦粒炒熟,其次磨成面粉后,做面食时要开水烫熟,然后上笼蒸熟。这就是莜面炒、烫、蒸“三熟”的程序,这是别的粮食作物望尘莫及无法比拟的。

扶贫车间里的莜面,出挑得更有文化范儿了,莜面美食有各种各样的形象,宛如当地妇女灵秀智巧的双手雕琢成的一件件艺术品。

看到有人来参观,妇女们尽情地把平日里的厨艺亮相一番,使出浑身解数,充分展示惟妙惟肖的绝活。搓鱼鱼,一次双手搓六根、八根,一根根有弹性而柔顺的“鱼鱼”粗细均匀,手法流利,节奏如舞,速度飞快;推窝窝,手背上托一块莜面团,右手在一块光滑可鉴的案板上,手和指配合默契,右手一翻,两指间一挤一压一推,一个面片一卷就是一个窝窝。那娴熟的动作操作洒脱自如,技艺高超,不大一会儿工夫,笼屉便满了,看上去就像蜂窝状。这景象使大家啧啧称赞,莜面上锅用开水大火蒸十分钟就熟了。人们尽享这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和味觉的艺术盛宴。

为确保燕麦产品品质,田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按传统、无公害种植模式,引导村民施用农家肥。并以高于市场价的订单形式,鼓励周边农户种植无公害燕麦500亩、马铃薯2000亩,为扶贫车间提供充足的绿色原料。

现在,莜面不仅成了特色美食,还是玫瑰营镇里发展经济的突破口,让村民的钱包也“吃”得饱起来。公司每年从镇里购买莜麦粉20--30多吨,现在扶贫车间交易额达4万元左右,带动周边20户农民就业增收。

王军介绍说,家乡的莜面,是家乡人的带来了福祉。莜面的千般吃法,随着“医易”养生文化的传承,莜面的卤汤在不断更新和提升,由粗放型发展为精细型,盐汤调莜面已经升级为各色蔬菜汤,羊肉蘑菇汤,冷调凉拌,花样繁多,各地风味各有千秋,加工成烙饼、炒面、燕麦片、方便面等。除了河北省张家口市、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以及内蒙古土默川平原及阴山山地、乌兰察布市南部,其他地方并不生产莜麦。为了在外的游子能吃到纯正浓郁的本土味儿,创办莜面扶贫车间不仅可以造福当地百姓,还可以慰藉每一个故乡儿女的心灵。

为了让五湖四海的家乡游子,能吃上故乡纯手工制作的莜面,抚慰那绵绵的乡愁,王军说,目前他们正与电商洽谈中……(来源:内蒙古日报社原创)

[责任编辑:孙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