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赏析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一、简介作者并讲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诗人,平江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由于他的谥号为文穆,所以,后世称他为“范文穆”。 范成大善于诗文。他认真学习中唐与晚唐诗人的作品,特别继承了白居易等诗人的现实主义精神,自成一家。他的诗,题材广泛,文字浅显,格调清新。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下面讲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1.颓唐失意与重新振作。

范成大小时候就非常聪明,12岁时就遍读经史,14岁时就会写诗文。范成大的父亲叫范雩(yú),是南宋有名的官员。范成大本来可以不必经过地方考试,直接参加礼部举行的省试。如果情况正常,他在那年(20岁左右)就可金榜题名。可是,就在那年省试之前,父亲突然病故(他的母亲蔡氏是蔡襄的孙女,更早就逝世了)。这样,范成大就成了孤儿。按照当时的规定,范成大就不能参加考试。于是,他就寄居在家乡的一座寺院里读书。这些都使范成大体会到人生的磨难,于是,他便无意进取,也不想获得什么功名。后来,在父辈王葆的督促与勉励下,他才重新振作起来,结束了十年的读书兼闲居的生活,最终考取了进士。不过,此时他已经是29岁了。

这里要补充一句:同范成大一起参加考试的还有杨万里与陆游。后来,他们三人都在文坛上有所建树。

2.体察民情,制定义役法。

范成大考中进士后,曾担任一个地方的知州。当时,他遇到一个难题,就是那里的人们因服劳役之事闹得不可开交。于是,范成大就深入到民间了解情况。了解后,他制定了一个义役法,其法规定:按照各家不同的收入出钱,然后买来田地,称之为义田。义田生产出来的粮食卖掉后雇用服劳役者。大家轮流去服劳役。这个公私兼顾的办法,受到普遍欢迎。后来,皇上还采纳了他的办法,推广到其他地方去。之后,由于他智勇双全,不断被重用,也不断地受到官民的一致好评。最后,他更是被提拔,为皇帝出谋划策。

3.出使金朝,全节而归。

宋高宗赵构也曾北伐,但不仅未能成功,反而被金人打败,还屈辱到向金朝称臣的地步。比如,金使递交国书时,南宋皇帝必须起立,亲自从金使手中接过国书。此后,赵构传位给他的养子赵昚(shèn),是为宋孝宗,他自己成了太上皇。宋孝宗赵昚即位后,同金人打了几仗,各有胜败。经过谈判,金国作出一些让步,双方由“君臣关系”降为“叔侄”关系(金国为叔,南宋为侄),但接受国书的程序仍然未变。在那个时代,宋孝宗算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上了。他想派使者到金朝去做两件大事:一是要求金朝归还河南的宋朝帝王陵寝之地,二是改变作为皇帝的自己站立接受金使国书的礼仪。因为,在他看来,祖宗陵寝之地落于敌人之手与自己下榻起立接受国书,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但是,满朝文武官员谁能接受这项任务呢?宋孝宗看上了范成大。范成大虽然知道完不成任务,但他还是慨然接受了使命。当时,宋孝宗在国书中只说了求还陵寝之事,至于更改受国书之礼,却要范成大见机而行。范成大到了金朝后,在手板上秘密草拟了奏章,写了接受国书的仪式,把它藏在怀中。他见到金朝君臣,马上呈上国书。当金朝君臣认真倾听时,范成大突然说道:“两朝已经结为叔侄关系,而受书礼仪没有确定,这里有奏章呈上。”说罢,就把插在腰中的手板取出。金主吃惊地说:“这难道是献国书的地方?”金国左右大臣用手板打他,要他起来;范成大就是不听,坚持要把国书送上。这次出使虽然没能解决问题,但范成大不辱使命,全节而归。他那股凛然大气,不仅使金朝上下佩服,更使南宋君臣肃然起敬。

二、部分词语注释

1.四时田园杂兴:指《四时田园杂兴》组诗,共有60首。“杂兴”的意思,大概指他的这些诗是随兴写来,无固定题材。其中包括《春日田园杂兴》《晚春田园杂兴》《夏日田园杂兴》《秋日田园杂兴》《冬日田园杂兴》各12首。

2.耘田:除草。

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自担当家里的工作。

5.供:这里当从事或参加讲。

6.桑阴:桑树的树荫下面。

三、赏析这首诗

《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的一组田家诗,共60首,我们选讲的是《夏日田园杂兴》中的第7首,描写的是农村夏日的一个场景。

先说前两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这两句用极其通俗而又内涵丰富的语言写出农民的辛苦:他们白天到田里去除草,晚上在家中搓麻线。如果只从“儿女各当家”这五个字来看,诗人似乎告诉读者,农村的男人与妇女,他们干活是有所分工的:男人管下地除草,妇女管在家中搓麻线。

诗中的“儿女”既不是指儿子与女儿,也不是专指年轻的男女,而是泛指男人与妇女。唐代白行简写的《三梦记》,是一篇传奇小说。小说中写道:“刘(小说中人物刘幽求)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其中的“儿女”就是指男人与妇女。“村庄儿女各当家”中的“各”,是各自的意思,全句是说,农村的男人与妇女各自担当不同的劳动任务。我们经常说的“男耕女织”,就是这意思。

笔者到过农村,这里想谈一点看法,供读者参考。其实,无论除草还是搓麻线,对农民来说,干这样的活,男女都是内行。有时男的去除草,女的在搓麻线;有时却正好倒过来。而更多的时候,是男女同时干这两种活。所以,这两句诗的内涵,恐怕还应再多一些考虑。

再说后两句:“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这两句是说,农民的孩子由于受到大人的熏陶与影响,从小就养成了爱劳动的习惯。你看,小小的孩子都模仿大人的样子,学着干农活了。“童孙”这个词,词书上都解释为“幼小的孙子”。笔者觉得诗中恐怕只是强调,农民的孩子很小就模仿大人干农活了。桑阴,是指桑树树荫之下;傍,是靠近、凭借的意思。这句诗写得很有趣味,诗人对农家小孩的勤劳,写得特别真实。孩子毕竟不是大人,他们不懂也不会像大人那样从事“耕织”(除草与搓麻线)的劳动,只能学学“种瓜”。其实,也不是真的在“种瓜”,只是像“过家家”那样模仿模仿罢了;但,他们又怕被太阳晒着,所以只在“桑阴”下面半真半假地种起瓜来。倘若把“童孙”学“种瓜”这件事,写成“烈日当头学种瓜”,那就让人笑掉大牙了。

这首诗的前两句写农村“男耕女织”的勤劳,后两句写农村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学习干活的情趣。二者合在一起,不仅写出农村中无一闲人的社会现实,而且告诉读者,农民热爱农村与热爱劳动的情怀是代代相传的。

最后,加两个“蛇足”。

1.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南宋农村的现实。

史书上记载,宋孝宗赵昚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比如,他即位后重用主战派,给岳飞平反;他在位期间,重视农业生产,兴修水利,社会呈现繁荣局面,人民安居乐业。范成大晚年生活在农村,接近农民,他的作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田园生活。

2.摘录范成大《秋日田园杂兴》第八首,体会诗人的创作风格。

新筑场泥镜面平,

家家打稻趁霜晴。

笑歌声里轻雷动,

一夜连枷响到明。

这首诗写农民秋季丰收后的劳动场面,不仅写出他们通宵不眠的辛苦情状,也写出他们劳动的欢乐。你听:连枷敲击稻谷的声音,那既是丰收后农民欢乐的鼓点,也是诗人替农民敲打在品尝稻谷人们心头的声音。

(注:枷,读jiā;梿枷指一种农具,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可用来打谷脱粒。

(李淑章)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