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山药蛋”拓宽致富路

村民们正在切种

为了防止病虫害,切种时要加入拌种剂。

准备运往田间地头

机械播种人工捡漏 

4月19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谷雨”,雨生百谷,万物生长正当时。谷雨是种植农作物的大好时节。当天,呼和浩特市气温骤降,寒气袭人。赛罕区榆林镇的红吉讨号村却一派热火朝天的农忙景象。

在红吉讨号村村委会大院及农户院里,村民们精选土豆种子,切种、拌药、装袋、搬运、上车,忙得不亦乐乎。10时许,装着土豆种子的拖拉机跟在大型播种机后面,向村委会的集体流转土地驶去。十多分钟后,一片片已经翻过的黄土地呈现在记者眼前。村民熟练地开着大型播种机穿梭在齐整的垄田里,旋耕、起垄、播种一气呵成。几名村民跟在机械后面,查漏补缺。

据了解,2019年,为响应乡村振兴,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在赛罕区农牧局的拨款扶持下,村委会转变传统种植模式,着力发展“一村一品”产业,把外出务工村民不种的土地流转到村委会,集中连片试种土豆108亩。通过雇用村民们播种,帮助村民们在家门口脱贫致富。利用“互联网+农业”新型产业销售模式,村委会为这些不起眼的“山药蛋”寻找到了一个个“好婆家”。“当年虽然获得丰收,但是由于租用机械成本较高,只有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村委会收入颇少。”红吉讨号村党支部书记郭拴枝告诉记者,“今年,村委会将赛罕区农牧局的60多万元拨款全部用来购置了农机具,并且将种植面积扩大到了500亩。保守预算亩产8000斤,按市场批发价8毛钱一斤算账,那就是6400元,刨除各项成本2000元,一亩地还可以收入4400元!咱们地里用的是羊粪和有机肥,种出来的土豆绿色无公害,口感好,产量高,销量好。加上农机具社会化服务的租赁费用,今年村委会肯定‘不差钱’。”

去年就尝到了甜头的村民梁珍平告诉记者,去年他在村委会流转土地上务工,在不耽误自家农活的基础上,增收了10000多元。今年,他在自家20亩土地的基础上又承包了20亩土地。“等流种土地上的活忙完后,我就租用村委会的大型农机具耕种自家地,省时省力。去年这里种的土豆是荷兰一号,亩产只有4000斤,今年村委会用希生替换了荷兰一号,新品种亩产量最低8000斤,收入肯定比去年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啦。”梁珍平信心满怀地说。

红吉讨号村位于榆林镇南端,依山傍水,东邻榆黄公路,西邻大黑河,因地处碱性较大的山湾地带,故取名“红吉讨号”,意为“碱滩湾”。该村共有262户599人,常住人口106户289人,耕地1638亩,传统上以种植玉米、高粱、豆类为主。近两年,在党的好政策扶持下,该村转变传统种植模式,脱贫攻坚干部走村串户,深入田间地头,宣传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流转土地经营,依靠当地资源脱贫致富。 文·摄影/北方新报正北方网记者  王利军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