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变废为宝 沙柳成了农牧民的“摇钱树”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乌兰什巴台村是明沙,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乌兰什巴台村18万亩土地严重沙化,连蒿草都很少,风沙肆虐的生活让村民们苦不堪言。为了生计,村民们开始向沙漠宣战,经过30多年的苦战,硬是在沙漠中种下18万亩树木,其中沙柳面积达15万亩,让漫漫黄沙变成了绿洲。沙柳到了一定年限会自动干枯死亡,为了避免资源浪费,村里建起生物质颗粒燃料厂,在增加农牧民收入的同时,实现了沙柳循环利用。

生物质颗粒厂生产区

走进生产车间,首先感受到的就是嗡嗡的机器声和木材的清香,厂区分为原料区和生产区,占地面积约1500平米,拥有各类生产运输设备共计27台,主要生产可供燃烧的生物质颗粒。

沙柳原料

生物质颗粒

乌兰什巴台村村支书刘二飞介绍说:“生物质颗粒厂的生产原料是沙柳、柠条等木材,生产出的生物质颗粒燃烧时有害气体成分含量极低,排放的有害气体少,清洁卫生,生物质颗粒燃烧热量高,残留物少,燃烧后的炉灰可以作为钾肥直接使用。”

生物质水暖炉,可烧水做饭取暖

目前生物质颗粒作为环保型燃料已经被广泛用于一些企业的锅炉燃烧和供暖。

盛火斋饭店使用的生物质锅炉

“去年供暖费我省了6000多元”,图克镇圣火斋饭店老板乌云苏都告诉记者,“我从去年开始就改用生物质锅炉了,炉子加满生物质颗粒,一天之内就不用再加了,而且产生的灰少,非常方便。”

乌兰什巴台村村长张和平告诉记者:乌兰什巴台村生物质颗粒厂利用本地闲散劳动力与脱贫攻坚政策相结合,凡是有一技之长以及具有劳动力的贫困户均可到厂区内工作,每年工资达到60000元,可以满足一家人正常的生活开支。此外,对于本地贫困户按要求正常平茬下来的沙柳,每吨收购价比市场价多增加20元,提高农牧民生产生活积极性,利用资源优势带领农牧民增产增收。

昔日不起眼的沙柳条正成为当地的“绿色银行”,沙柳产业也越做越大,走出了一条“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的新型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阳 任海军)

[责任编辑:周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