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父亲的家风

手捧父亲留给我们的“宝贝”,愈发怀念父亲,怀念那些温馨而逝去的岁月。

我的父亲宋过计,88岁时离开我们。他留给后代的“宝贝”不是金银,而是优良的家风。点点滴滴留在我们心头,萌芽、生根。

他把崇尚知识的种子种在我们心里。一个经济拮据的农民家庭供八个孩子上学,我一直不理解父母咬着牙坚持的理由。1985年夏天,当时上高二的我,利用暑假时间和父亲给房顶抹泥以防漏雨,给猪圈墙抹泥以便加固。我真真切切感受到父亲的辛劳,便在聊天的过程中问出那句我一直想知道答案的问题:“爸,咱们家生活这么困难,为啥供我们的念书?”

父亲回答:“我们这辈人吃了没文化的苦了,我绝不会让我的子女们因没文化再受苦受罪,毕竟有文化的人人生路子宽一些。”

父亲这一句深深刻在我的心底。我们弟兄姊妹也都没辜负父亲的期望。儿子女儿、儿媳女婿、孙子外孙,个个都通过努力学习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硕士,有博士,职业以教师为多,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语、数、外等各学科均有任教者,算得上是典型的教育世家了。

他把光明磊落的种子种在我们心里。从1960年到1983年,父亲当过小队队长、大队队长,从不占公家一分便宜,从不拿公家一件财物。在狼山镇永增二队当队长时,他带领乡亲们碾小麦,离开麦场时,主动把鞋脱掉,将窜进鞋里的几粒麦粒倒掉,绝不带回家。在当大队长兼护林员时,没有给自己家私种一棵树。卸任大队长职务时,给继任者接交账目,不差一分一毫。

他把睦邻亲友的种子种在我们心里。自己家人多、底子薄、支出大,但只要乡邻们生活有困难,父亲宁可自己家人缩衣少食,也要帮忙他人。生活困难时如此,生活宽裕后更甚。2004年,临河区启动实施新农合时,乡邻们对新农合认识不高,加之经济困难,参与新农合不积极。有着50多年党龄的父亲懂得这项惠民政策对乡邻的益处,便主动联系了同村吴增荣、冯尚友两位生活较好的晚辈,捐资千元,给永增村600

多村民交了新农合资金。他的举动,暖了村民的心,也给周边其他乡镇、村组在推进新农合项目推广上提供了经验。热心人纷纷效仿,出资帮助村民加入新农合。

他把家和万事兴的理念种在我们心里。记忆中,父亲与母亲相敬如宾,遇事总是和和气气商议,有过争辩甚至争吵,但相伴60多年,老两口没打过架。父亲教导我们,要多理解、多包容、多关心,克服自私、懒惰、推诿等恶习。现在,我们大家庭里形成了比孝心、比贡献的氛围。是父亲引导我们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踏实、走得更长远。(宋  斌)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