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当年味道

岁月犹如一把剪刀,随着时光的流逝,许多久远的往事都被剪成了零散的碎片,飘飞得无影无踪。但这把剪刀无论多么锋利,也剪不掉那些镌刻在心灵深处的记忆。这些记忆虽然零零碎碎,但一定刻骨铭心;可能平平淡淡,却常常魂牵梦萦。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所以那是一个吃饱饭就会觉得幸福的年代。“下饭馆”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几乎是奢望。小时候有两次在饭馆吃饭的经历,虽然已过了快半个世纪,但留下的美味至今难忘。一次是去看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因为母亲下班来不及回家做饭,带我在饭馆吃了一次白焙子夹熏肉;再一次是在锡林路菜市场旁的饭馆,跟着大人吃过一次过油肉。

小时候饭菜的味道,是一辈子忘不了的味道,是诱惑我们一生的味道。因为粮食供应是定量的,家里的孩子又多,总是不够吃,所以母亲常给我们做一些粮、菜混合而成的饭,直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山药丸子”。做法是把土豆擦成丝,按对半比例拌上白面或莜面蒸二十分钟,然后炒个白菜丝或烩个酸菜,淋点醋,放点炸辣椒和自制的“烂腌菜”,盛到大碗里一拌,一碗、两碗,还没吃够,再来一碗!

菜粥。从卖菜的地方捡一些大白菜的菜叶晾干、洗净、剁碎,擀点白面条或杂面条,把土豆切成细条,还有泡发好的黄豆,然后用葱花油炝锅,放适量的盐,连同小米一起倒入锅内熬成粥。就着脆生生的腌黄瓜、腌豆角,香喷喷的菜粥喝了一碗又一碗,一直喝到头上浸出点点汗珠。味道之美,至今难忘!

咸食。把西葫芦擦成丝,再打一颗生鸡蛋同白面和在一起,在烘热的平锅上放些素油,然后摊成薄薄的饼。喝小米粥、吃咸食,用现在的话来说叫做“标配”。

当年的味道,是那个年代每天的盼想和快乐。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难说出有什么特别想吃、特别爱吃的东西,因为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吃”的感受早已经发生了彻底改变。如今的美味佳肴能够满足人的胃口,但儿时留下的滋味,才会永远心心念念,它联缀着一种特殊的情结,其实这就是乡愁。

前些日子,发小周明和国民告诉我,旧城新开了一家专做传统家常菜的老菜馆,我的心头顿时涌起一种亲切又久违了的感觉。走,去尝尝!

老菜馆的面积不算大,干净整洁,朴素温馨。进门刚坐下,便过来一个五十多岁经理模样、胖胖的中年人,他笑眯眯地问道:“三位今儿个想吃点什么?” 不等我们回答,他便滔滔不绝介绍起来:“为了让顾客能吃上几十年前味道的家常菜,小店派人到桃花乡、西菜园、什拉门更这些地方,专门收集各种传统菜的做法。”他把菜谱送到我们面前又说道,“本店的每一道菜,都能让您找回几十年前的感觉。”

大豆瓣炒肉丝、辣椒炒芋头、芥菜樱子炒豆腐、丸子粉条烩酸菜、黄豆芽炒虾皮、炒咸菜疙瘩……

我看菜谱上有素炒土豆丝、素炒白菜丝、素炒茄子丝。于是问道:“这几个菜为什么都是素炒呢?”

胖经理认真地说:“咱们都是从那个年代过来的人,四五十年前哪有肉吃啊,如果用肉炒这三样菜,还会有当年的味道吗?”

是啊,当年味道留给我们的,是属于那个年代特殊的味道。它之所以让我们难忘,是因为这味道看似普普通通,但只要吃进嘴里一点点,就会一下子把我们带回那个年代。正如作家周国平所说的那样:“人生一切美好经历的魅力就在于不可重复,它们因此永远活在了记忆中。”

三个人饱餐一顿家常菜,花了不过几十元。饭后走出老菜馆,夜幕降临,华灯初上。街上人车川流不息,微风吹来阵阵春意,空中飘散着淡淡的芬芳气息。五塔寺广场人头攒动,推车卖冰糖葫芦的、耍杂变魔术的、跳广场舞扭秧歌的……

当年的味道已经成为久远的历史,但它的余香几十年来还一直袅袅飘在我的心头,岁月的积淀使它更加浓郁醇厚。咀嚼品味当年的味道,不仅让我们重温和记住了那个年代,还有更重要的,就是使我们倍加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平歌)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