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疫”线一日:内蒙古抗“疫”人24小时的坚守

图为新巴尔虎右边境管理大队护边员苏德毕力格从家中走出。刘铁峰 摄

“每天虽然累,但心里特别高兴。”苏德毕力格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

2月28日清晨7点,内蒙古自治区新巴尔虎右边境管理大队护边员苏德毕力格从家中驾车出发,他要赶往80公里外的阿拉坦额莫勒镇。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连他在内的126名护边员在协助民警守边护边的同时,还化身“采购员”帮助出入不便的边境沿线牧民采购物资。

同一时间,刚刚结束了休整的冯铁柱医生再次踏入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的隔离病房。当地首例和第二例确诊病例都由这家医院收治,进入隔离病房的年轻医护人员难免心情波动,经历过“非典”的冯铁柱像一根“定海神针”,稳定了大家的情绪。

图为清晨7点左右,呼和浩特市第二医院隔离病区第一梯队主任冯铁柱再次进入隔离病区之前与记者挥手作别。马知远 摄

“有不少年轻护士是‘90’后的孩子们,心里头还没有太多的准备,有我们几个老医生安抚大伙的情绪,大家就迅速开展工作了。”冯铁柱说。

冯铁柱医生向记者挥着手进入隔离病区之时,内蒙古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罗明川正在1500公里之外的武汉江汉方舱医院进行交接班工作。他与同事来到武汉20多天,每天处在酒店与方舱医院“两点”间,还没有时间仔细看看这座城市。

“疫情结束以后,我能再来武汉的话,一定要去登黄鹤楼,吃武汉的热干面、鸭脖子。”层层防护下看不清罗明川的表情,却能从话语中听出他的向往。

医护人员的工作是“消灭”病毒,而对于赵丽来说,她的工作是“孕育”。时间来到10点钟,此时的她正在内蒙古自治区杭锦后旗的大棚内,趁着天气晴好栽下手中的甜瓜苗,这一颗颗幼苗是一家人收入的保障。

这片有着“塞外粮仓”称号的河套平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区和商品粮基地。虽然处在疫情防控关键期,为了不耽误春耕生产,人们戴上口罩,邻里们互相帮忙播种,追赶农时。

图为身处武汉江汉方舱医院的内蒙古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罗明川,层层防护下看不清他的面容。马知远 摄

中午12点,“全副武装”的赵宇华为呼和浩特第二医院隔离病房内的医护人员和患者送去热腾腾的饭菜。而此时已经在镇中采购完毕的苏德毕力格来不及吃午饭,开着装满物资的车赶往牧民家中。

13点,内蒙古第四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包莎日娜与同事结束了在沌口方舱医院的轮班,正要返回居住点。驾车司机听说她们从未到过武汉,特意拉着她们绕着长江大桥和黄鹤楼转了一圈。她们说:“下次来一定要下车看看。”

16点,苏德毕力格来到牧民常根锁家,正值牧区接羔季节,他带来的草料解了常根锁的燃眉之急。苏德毕力格一边帮着卸草料,一边与常根锁唠起家常,防疫知识就在聊天中传达到每一户牧民。

这一天,苏德毕力格奔波了200多公里,帮助7户牧民运送物资。19点才回到家中。

图为16点,新巴尔虎右边境管理大队护边员苏德毕力格赶到牧民常根锁家中,一边帮着卸草料,一边与常根锁唠起家常,防疫知识就在聊天中传达到每一户牧民。刘铁峰 摄

夜幕降临,鄂尔多斯市将当地驰援湖北医护人员的相片点亮在城市最高处。“平安归来”“武汉加油”“中国加油”……句句鼓励的话语点亮在城市上方,凝聚着当地民众对取得抗“疫”胜利的信心和对医护人员的祝福。

24点,武汉江汉方舱医院内,内蒙古第一批驰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张钰梓仍在工作,已经习惯忙碌的她有着简单的愿望。

“我们在武汉这边工作很顺利,工作环境和模式大家都已经适应了,我们会全力以赴工作,并且防护好自己。希望武汉的患者也配合我们的工作,尽快康复,我们一起回家!”张钰梓说道。

图为夜幕降临后,鄂尔多斯夜空中点亮的“中国加油”“武汉加油”字样。鄂尔多斯宣传部供图

凌晨4点,内蒙古第四批驰援湖北医疗队的部分队员结束轮班回到居住点,疲惫的他们,还要对自己进行一番清理后,才能睡觉。

2月29日清晨7点,苏德毕力格又要奔波于牧区和镇子之间;呼和浩特第二医院的医护人员也已经准备好面对新一天繁复的工作;那日苏和队员们已经准备向牧业点出发……

如果不是因为疫情,我们不会知道身边有多少像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用这样坚守在疫情一线的24小时,守护人们的生活。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