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网络述年】“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春节不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承载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社会伦理的情感重心。辞别旧年、团圆守岁、迎接新年,是这个节日重要的仪式,而这些仪式的背后,是中国人内心最温暖、最柔软之所在。

过去一段时间曾有人感慨,春节的“年味儿”似乎淡了。而最近几年,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复兴,中国人的年节意识越来越强。人们普遍感受到,“年味儿”越来越浓了。

“年味儿”是什么?“年味儿”深藏在一系列隆重而熟悉的仪式里。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每年一入腊八,过年的气氛就氤氲在中国人之间。可以说,一碗腊八粥,便是中国农历新年的序曲。之后,送灶神、扫尘、备办年节食物、剃头沐浴、年画窗花装饰门庭、新洁衣裳、年夜饭、压岁钱、守岁、迎年、拜年、贺新春……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年节仪式,等候着期待辞旧迎新的中国人。而这其中,回乡团圆、围炉夜话最是深情。“每逢佳节倍思亲”,中国人看重家庭情感与人伦秩序,春节自然是家人团聚最重要的日子。于是,即便远隔万水千山,即便要经历春运的拥挤,中国人也要赶在除夕之前回到家乡。

中国人看重过年的仪式感,因为这些仪式感里蕴含着人们对旧岁的总结和辞别,也饱含着人们对来年的祈福和祝愿。这些美好的愿景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的表达和内心的迂回,更需要以一系列仪式为依托,方能得以充分地挥发。

近些年来,中国人的这种仪式感不仅留存在春节,还见诸更多的传统节日和节气。比如,南方人打趣北方人,“立冬吃饺子、冬至吃饺子、过年吃饺子……”看似简单的“吃饺子”成了一种习俗,也成了一种文化。每到重要时节,微信朋友圈里晒饺子的人越来越多。或许饺子并非节日和节气之时唯一的食物,但吃饺子的意识却是年节之时极为珍贵的。人们对节日和节气更加重视了,中国人的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了。

仪式感越来越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最具象的显现。仪式不单单是人们集体去完成一件事,而是在一项集体的活动中相互传递一种默契和情感。这样的默契和情感缘自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文化基因。

春节是中国人仪式感浓度最高的时间节点和情感节点。一个人一生的美好回忆,是由无数个仪式勾连在一起构成的;一个民族生命的记忆,也是由无数个集体仪式相连接而勾勒出的。这种集体仪式感在今天愈发蓬勃,中国人对文化身份、文化归属感的求索越来越强烈,这是中国人之所以自觉重视仪式感的根由,也是春节的文化意义和情感意义得以延续的根基。

当今世界,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本位,必须重视对民族精神根脉的滋养。民族精神是具有民族特性的思想观念与实践行为的总和,是民族的立身之本。这是中华民族在千年俯仰生息中积蓄的智慧。而春节作为每一年仪式感呈现的最盛之时,人们不论归乡也好,团圆也罢,这些最隆重的仪式,寄托了中国人内心最珍贵的情感,也承载着中华民族内在的文化归属感和文化自足。这是内敛的中国人情感的集体外化和尽情抒发。春节的“年味儿”,正是中国人越来越强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充分体现。

这个春节,让“年味儿”更浓一些,让仪式里的中国更自信一些。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