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承载与传承 ——读《呼和浩特古建民宅玉泉藏珍集》有感

拿起相机按下快门,这是一个摄影艺术家的职业操守,也是其毕生所做的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动作。然而,就是这个简单的动作,在岁月的磨砺后留下的就是历史的记忆,就会成为一个人看后的“乡愁”。

城市是人类走向文明的标志,城市是记录人类发展的书卷,城市是承载人类文明的载体,城市也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摇篮。一个城市的过去是生活在其中的群体的永久记忆。《呼和浩特古建民宅玉泉藏珍集》》(以下简称《珍集》)就是一部承载历史,传承文化,唤起我记忆的载体。

无论你是走过那段历史的人,还是想要寻找那段历史的人,或是想见证那段历史的人,当你看到这本《珍集》时,你就会感觉到其中的每一张照片似乎都有强大的冲击力、吸引力、感召力和穿透力。它让我们站在今天的时间节点上,回首这个城市的过去,既看到了它昨天,也看到了它的未来。其中的每一幅珍贵照片既带着摄影艺术家对这个城市的深深眷恋,也为读者穿越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城提供了真实的视觉感受。在阅读过程中,将我们的看、读、想紧紧地凝聚在一起。

那是2019年8月3日上午,我与老同学前去拜见知名摄影艺术家任志明老师,在他的工作室见到了老先生。这是我第二次拜见老先生。谈笑间,老先生介绍了呼市旧城的历史和他从事摄影的历程。临别时,老先生分别赠我们二人一本为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而出版的新作——《呼和浩特古建民宅玉泉藏珍集》。在打道回府的路上,趁公交车停车的间歇耐不住性子的我总是不时地翻阅一下《珍集》,寥寥数眼就已经有所感悟。

回到家,更是迫不及待地坐下来开始仔细翻阅《珍集》,这才真切领悟到其中的深厚内涵。《珍集》选取了280余幅图片,全方位展示了上世纪呼和浩特市所辖玉泉区古老街衢及建筑的原貌。看后不仅让我回味归绥旧城的古老风情,也洞开了我对原“绥远城”的丝丝眷顾。我是生活在绥远城的一员,可以说,对绥远城古街巷有着深深的印记。但是由于上世纪条件所限,对前往旧城走街串巷总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奢望。记得中学毕业后与同学骑单车走过一次旧城的老街巷,也仅仅是那次经历让我至今不曾忘怀。

今天,看到任老先生出版的这本《珍集》实感欣慰和珍贵。急切之下拜读了文字和照片,并由此勾起了我对这座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塞外名城的联想,也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旧城的认识。

《珍集》中不仅再现了塞外古城清晰的历史原貌和风土人情,通过阅读文字又增加了我对这座城市发展历程和其众多传说故事的兴趣,特别是老先生对自己从小成长在这座城市的情怀的书写,更是对历史、人文的深入了解。回想起前些时候刚刚读过的《土默特沿革》,再结合《珍集》的影像再现,一幅活生生的古城印记在我的脑海中。正像《珍集》序中所言:“筑城绝塞的呼和浩特,历史上是一座寺宇林立、巍焕非常的北国召城,亦即有青城之称的归化城”。

有城的地方就有历史,有城的地方就有故事,有城的地方就有内涵。《珍集》记录了古城在其发展历程中的瞬间,无数个瞬间汇聚在一起,就是一部史籍。所以,《珍集》为我们展示了古城的历史和文化脉络,再现了一个城市的过去。也承载了一个城市的多彩画面,传承了一个城市的传统、文化与文明。正如《珍集》前言中讲到的:“这些极其珍贵的古建民宅影像,是玉泉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玉泉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研究和科考价值,值得我们永久珍藏。”古城虽然已经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但《珍集》承载了这座城市的历史,传承了这座城市人类文明、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共融和城市的不断发展。同时,也承载了任志明老师数十年的艰辛、情感和自我觉悟的历史观。

《珍集》也再次告诫我们:人类文化遗产一定要保护好。(刘江波)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