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一方好山水馈赠一季好大米 ——乌市水稻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在经历了一次次耕种模式的变革后,乌兰浩特市的水稻产业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格局,过去粗放的传统农业逐渐被追求优质稻米的精耕细作所代替。

事实证明,勤劳的农民并没有辜负这片得天独厚的土地赋予的优势,“兴安盟大米”品牌从这里走向了全国。

产业之优:好山好水出好米

一方好山一方好水,馈赠一季好大米。乌兰浩特市位于大兴安岭南麓生态圈,为森林向草原、浅山、丘陵过度带,是一块无污染的绿色净土,肥沃的黑土地处在北纬46度国家“寒地水稻黄金带”。

优质的水源、肥沃的土地、纯净的空气和充足的光照,构成了乌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成就了乌地区大米的有机绿色和丰富营养。经权威机构检测,“兴安盟大米”属于一级优质大米,富含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烟酸等营养元素和钙、硒等15种微量元素,米粒晶莹透亮、颗粒饱满、口感弹柔、食味香甜。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发展水稻产业的优势,乌市开始调整产业结构,逐步发展壮大了水稻种植业。

“从开始的几万亩增加到如今的十几万亩,农民对水稻种植已经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在水稻种植方面给予更多扶持。”乌市农牧和科技局局长李放介绍,今年不仅加大了对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                                 (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水稻种植大户的种植补贴力度,免费为其提供水稻育苗机、商品有机肥、全生物质降解膜,还围绕水稻绿色高质高效创建开展集中技术培训和现场咨询指导,助力米产业“双百双千”工程。

路径之变:传统农业迎来转型期

在乌兰哈达镇三合村种了十几年水稻的张海峰,今年有些不同。“我们今年以绿色有机水稻为主,提升了水稻种植技术,还加强了田间管理,采用生物有机肥,发展水稻景观、稻田养殖、认养农业等新业态,延伸水稻产业链条,打响‘兴安盟大米’品牌。”

从开发稻田到种子实验,从人工插秧到机械化生产,水稻产业已经在红城大地上实现了一次次蜕变。

李放介绍,乌市要寻求水稻产业新的发展路径,推动传统水稻种植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乌市的具体作法是将分布于各镇的16万亩水稻打造为观光带,连接义勒力特农旅融合示范区、乌兰哈达水稻科技示范区、乌兰哈达民俗体验示范区和葛根庙庙园一体示范区,形成“一带四区”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格局,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

正在向着生产绿色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转变的水稻产业,通过不断引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提高稻米品质。今年,控肥、减药、节水栽培示范田16万亩,稻田养鱼、养蟹示范田0.5万亩,引进优质水稻新品种(品系)40个。

发展之效:“兴安盟大米”香飘四方

前不久,内蒙古天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天极大米”荣获中国十大好吃米饭荣誉称号。

在公司总经理刘子雁看来,成绩来源于对品质的追求,“为了生产出极品生态大米,我们做了很多工作,通过自然与现代化耕作方式生态育苗、活水灌溉、科学除草,严格检测土壤和耕种环境,从源头上保证大米品质更纯净、更天然、更优质。”

同样在水稻种植上下功夫的还有义勒力特镇幸福嘎查种植大户杨泉。“今年我们在水稻种植中用生物有机肥代替化肥、农药,可有效提高水稻抗倒伏及抗逆能力,提升水稻品质,让更多人吃上绿色无污染的放心米,并且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培育出达到欧盟标准的超有机水稻品种。”如今,他注册的“天骄赋”大米品牌被认定为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指定品牌。

一切努力只为种植出更加优质的水稻。2018年10月,兴安盟袁隆平水稻院士专家工作站落户红城。借助袁隆平院士团队的技术力量和科研优势,乌市进一步激活了农牧业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的研发资源,提高水稻种植的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极大地提升“兴安盟大米”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谭艳丽  赵文奇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