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暴力裁员”戳中了哪些现实痛点

近日,网易前员工对老东家“暴力裁员”的控诉引发热议,该公司也三度发表声明并致歉。

一桩劳动关系纠纷惨烈如此,显然令人遗憾。而舆论的迅速发酵,既与大公司本身自带流量相关,更重要的恐怕还是感同身受。毋庸讳言,在各行各业特别是互联网等新业态公司中,“996”等超强度工作模式相当普遍,拖欠工资、“暴力裁员”等侵犯员工权益的行为也并不少见。许多人因种种原因敢怒不敢言,而这次事件给大家提供了情绪宣泄的出口。

正因为如此,在解决个案的同时,其实更应关注更多劳动者权益保障未能到位的现实。这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突飞猛进,新业态、新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潮起潮落间,人员流动和劳动关系变更越来越频繁,这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但也对劳动者权益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公司想方设法钻法律的空子,譬如在试用期最后一天终止合同,拒绝支付离职补偿等等。此类操作将利润凌驾于法律之上,把不稳定因素丢给社会,无疑与法治精神背道而驰。

于企业、于社会,人才与人心都是立足之本。要长远发展,必须把劳动者权益保护摆在突出位置。事实证明,薪水虽高,但缺乏保障的环境很容易让员工陷入焦虑,用劳动保障制度编织“安全网”,以稳定预期让人安心工作,才能实现个人事业成长与公司发展的双赢。在这方面,并不是所有公司都能算清这笔大账,劳动监察部门需要守住最后一道防线。

目前,我们其实并不缺少相关法律法规。就拿《劳动合同法》来说,明确界定了各类侵犯职工权益的行为,同时鼓励职工提请劳动仲裁进行维权。之所以许多人“忍了”“算了”,或更愿意选择“网上维权”的路子,症结在于现实中维权成本高、害怕打击报复等问题。对于这类情况,惟有相关部门主动作为,才能打消维权者的顾虑。比如“有赞”公然鼓吹“996”后遭遇劳动监察部门调查,“澳拜客”突然关闭后执法部门帮助员工成功讨薪。这些案例都有力说明,维护职工合法权益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强有力的执行可以遏制“带血的奋斗”。

“暴力裁员”事件一地鸡毛的结局,提醒所有企业主,健康的劳资关系才是企业行稳致远的基础,而维护和捍卫这种健康的关系,更是管理部门的职责。(鲍南)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