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的“忽洞”多

安土重迁,是一种乡土文化情结,“背井离乡”常被用来形容游子离家在外,而一口井,就是故乡家园的象征。

在内蒙古,游牧民族蒙古族对水井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许多蒙古语地名往往以水井命名,在蒙古族中,水井被称为忽洞、呼都格、胡度嘎。

在茫茫草原,牧民们有时为了解决水源问题,也会就地打井取水。不同的地域、土层会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所以人们会以井的土层颜色命名地名。像红色的水井,乌兰呼都格;青色的水井,呼和呼都格;白色的水井,查干呼都格;紫色的水井,宝日呼都格,这样的地名便由此而来。

在内蒙古地名中,以井的数量命名的地名也有很多,从双井,浩雅日呼都格,三眼井,古力半忽洞,到四眼井,都日奔呼都格,五眼井,塔本呼都格,再到百眼水井,昭胡都格……这些水井地名,从侧面反映着当地的水资源和人口数量。

内蒙古有些地名还以水井的特征命名。这些地名或以井及其地表特征命名,或以水井及其附近的矿藏命名,或以水井附近的建筑物命名……命名的方式五花八门——庙前有井的可以称作苏木井,如果水井周围有蛇出没,则可以称作毛盖图呼都格。

现实生活中,由于实际需要、地形等其他因素,井的大小往往并不一样,有的井口大,有的井口小,有的井深,有的井浅,有的是旧井,有的是新井。深井,公忽洞;大井,以肯忽洞;浅水井,古彦忽洞,这样的地名就体现了以井的大小、深浅等方面命名的水井地名文化特征。

有时井水水质的好坏,也会影响地名。蒙古语称“好”为赛音,或简称为赛、腮,所以就有好井,腮忽洞;又大又好的井,大赛忽洞;小的好井,小赛忽洞……

蒙古语称“不好”为毛,表示水质不好的水井地名有,臭水井,毛忽洞;西臭水井,西毛忽洞;小臭水井,小毛忽洞;大臭水井,大毛忽洞。

井还能作为草原上辨别方向的坐标。内蒙古的地名有不少是以井的方位和顺序命名的,这样可以使人们清楚地知道,该地以及水井的位置,还可以用固定的水井为界来辨别其他的地方。这样的地名有:后井,哈芦忽洞;上端的井,额很呼都格;北端的井,阿日呼都格;下井,道日新呼都格。

在内蒙古的汉语地名里,也有一些水井地名,比如,呼和浩特就有二眼井胡同(巷)。针对胡同这个词,曾有学者假设“胡同”可能借自蒙古语huttug水井一词。[1]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井和人类家园密切联系。这一点,在内蒙古也不例外。《蒙古译语词典》中,曾对水井做出评价,“水井对畜牧业的意义完全相同于农业地区的河渠灌溉农业,属于人类对大自然主动行为的表现。”内蒙古诸多的忽洞地名,不仅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也是人类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见证。[2]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王坤 实习生 梁艳琴)

参考文献:

[1]李树新.内蒙古地名文化[M].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3.12

[2]乌·满达夫蒙古译语词典.(蒙文版).民族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