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汉字智慧背后的文化密码

汉字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系统,要想窥见其中的奥妙,需要好奇、专注、思索和热情,通过阅读程玉合的《汉字智慧:中国人的小心思》再合适不过了。它虽是写给孩子的汉字故事书,却有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立意。作者正是从日常生活、历史传统和诞生演变等意义出发,寻找汉字背后的民族智慧。

约定俗成,是汉字延续传承的原则,它从生产生活实践积淀而来。汉字的正确读音,一定是长久以来,大多数人如何约定,怎么去读,才得以确定。相反,一种字音,即使有先前正确的读法,但如今已很少有人再这么读,那么即使正确的读法也将被取代。

书中重点讨论的问题之一便是在姓名中出现多音字,应如何去读?

这种问题表面看似模棱两可,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深入到生活里,听他周围的同事亲友怎么念,听其本人认可选择哪种读音。所谓的对错问题就变成了认同问题。有些名字包含了特定的词组和典故出处,这时就应该察义而择音。因为揣摩本身,就是理解与尊重的过程,既是对汉字的敬畏,也是对他人的重视。比如,书画家程十发的名字看上去不可能读错,但不明就里的人却念不对。发,念fà才正确,因为老先生的字,原本为“十髮”,汉字简化采用同音合并后,才写为“十发”。《说文解字》有解释:“十发为程,十程为分,十分为寸。”用十根头发的长度来抽象计量一程,就是用字来解释姓,构成巧妙互训。

又如老舍的“舍”为何读shě,而不读shè,在于笔名的内涵叫“舍予”,有舍除无我之意。王朝闻为何读“zhāo”,不读“cháo”,源于“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名句。作者用浅显的例子说明汉字的读音问题绝不是一个孤立偶发现象。它有其隐在的意义链条,这种潜在的文化语境就像冰山基底。

这就像阴阳总是对立统一的道理。我们要善于理解精准里的不确定,含糊里的意向性,这也是中华文化思维的高妙处。作者从姓名来说汉字,目的正是揭示某种日常性和透明性。汉字作为无所不在的工具,有时让你察觉不到其存在,甚至往往忽略了本身价值。它始终不能远离生活,因为远离就意味失落与消亡。梵文就是一大例证,故作艰深复杂的贵族垄断,必不长久。从某种角度看,对汉字的重视,意味关切自我的哲学。说到底,人们始终是符号动物,汉字形成的意义世界,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甚至,从另一角度看,汉字标记出我们的生活世界,命名和存在总是一对孪生关系。

汉字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显示出它的指示力量,这种力量就是普察周边之物,四海之事。汉字文化的普及也必定是一个由切己生活、当下日常推演到历史意识和民族心理的过程。从总体上看,《汉字智慧》一书也遵循这种讲述逻辑,旨在通过趣味小品把推广普及做到有温度、有故事,同时也能有思考、有延伸。正如作者引用周有光先生所说:“做社会科学的‘科普’工作,编写闲谈小品是效果最好的方式。”山西地区的面食小吃栲栳栳,三个字形既长得相似可爱,又有谐音的美好寓意:犒劳亲朋贵宾、关系牢靠和睦。同时,也会让人联想到姥姥的亲切感。

从这里看,汉字给人带来了强大的交互体验感,这也是其他文字鲜有能及的高度。它具有一种超越性,不仅满足实用功能,还成为文化延续的精神载体。换言之,我们与祖先、传统的纽带,只能依赖这套理解系统,它就是一个贯穿古今的肉身,让世世代代的民族魂魄可以依托其上。如国人的面子文化,细致到脸、面和颜,三者既有同义也有差别。既有给人脸子的难看,也有给人面子的照顾,还有察言观色的处事。再如理解何为孝道,又要从汉字的注解上才能准确把握。善事父母,子女搀扶侍奉老人,就是本意。但古人的孝也是有原则的,并非一味顺从,因为父母也会有不义之处。

这提醒我们,理解汉字贵在深入历史语境中,文化土壤里。否则,汉字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沦为没有生机的符号。小心思里面其实潜藏着一种思维模式、表达方式和文化惯性。

在全书尾声,作者极简梳理了两大核心问题:汉字的造字法和汉字书写,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指向了诞生和流传。这是一种回溯本源,理清前世今生的总结。汉字诞生建立在东方思维的感悟传统之上:象形是形象的直观,指事是象征的符号化,会意是一种合体,形声一半读音一半,假借是解决字不够用的“字荒”。汉字智慧显现了抽象和具象、再现与表现、组合与拆解的成熟圆融,呈现出中国古人以有限穷尽无限的从容自信,是对世界感知、体察、推演与思辨的高度结晶。(俞耕耘)

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