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绿水青山撬动“美丽经济”——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成效显著

金秋时节,大青山色彩斑斓,犹如油画般让人赏心悦目,沿着山峦间的曲线一路向北,感受着眼前的美景,很难想象这里当初的模样……

大青山是自治区及呼和浩特市的一道天然生态屏障,是控制风沙侵袭京津地区的重要防线。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因为对大青山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利用,导致大青山沟域山体伤痕累累,沟域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2012年年初,市委、市政府启动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为首府市民打造城市“绿肺”。

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是呼和浩特市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的出发点。

2016年底,呼和浩特市将大青山前坡生态综合治理保护工程升级,升级后的工程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3.3公里、区域面积400平方公里、总投资约100亿元。同时,提出“揽山入城”概念,进一步拓展城区绿化空间,让城区的水系、绿地与大青山前坡互联互通,治理力度加大,植绿面积延伸。截至目前,大青山各类生产开发活动全面停止,93家采探矿企业一律关停,生态修复完成37万亩。

每到夏季,行走在大青山前坡,遍布沿线的育林区和生态公园,满眼皆是怡人的生态绿;抬头远望,几朵白云点缀在明媚的天空中,满眼又是令人沉醉的生态蓝。沿着大青山登山步道往东,路边的生态林随着起伏的山峦不断绵延。行走间,不时有野兔窜向密林深处,也能看到山鹰在林间盘旋觅食。

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先后建成了沿路生态景观林、哈拉沁生态公园、呼和塔拉草原、土默特左旗植物园、面铺窑胡杨林、沙恩葡萄园、雅玛图森林公园等系列绿化工程项目,实施了裸露山体修复、庭院经济林栽植,沿大青山前坡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

在大青山脚下的坡跟底村,工人们正在紧锣密鼓对最后的两公里排污管网进行铺设。新城区公用事业局督查监管科科长王奋告诉记者:“通过这个管道的建设,将村里居民的生活污水统一排到市政大管网里,在保护水源地的同时也改善了村民人居环境。”

大青山前坡作为呼和浩特市生态屏障以及二级水源保护地,承担着改善首府生态环境、为首府提供可靠优质水源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呼和浩特市对于二级水源地进行保护的同时,不断改善周边生态环境质量,也开启了大青山前坡排污管网建设这项民心工程。

王奋向记者介绍,2018年,新城区就对大青山前坡18个村庄及太伟运动休闲度假村铺设污水管网,并统一接入市政大管网,该工程累计铺设管网约58公里,建设加压泵站9处,工程总造价约6042.63万元。每年排放污水近100万吨,惠及群众约1.9万户、4.9万人。此外,通过建设污水管网,也将对新城区餐饮或者农家乐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近年来,我市从大青山环境治理入手,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在大青山脚下打造出绿色经济产业带,探索出一条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建设和谐共赢的发展新路。

在大青山脚下的甲兰板村,将千亩生态休闲果园打造成为集现代生态林果示范、林果业科学研究、品牌果品生产、科普教育和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现代果园。村民们激动地说:“我们尝到了农业科技带来的实惠,产量增加了,收入增加了,这日子咋能没有奔头。”

讨思浩村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面铺窑村的雪菊采摘基地、大窑村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依托区域生态优势,我市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着力从改善环境、恢复生态、推动转型、带动发展和形成引领等方面树立多维度视角,切实处理好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相互关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利用大青山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在筑牢首府生态屏障的同时,巧打“生态”牌,使生态保护和旅游产业发展相融合,积极培育休闲旅游产业,为推动首府经济社会发展增信助力。

如今的大青山,绿荫如盖、枝叶沙沙,半是青山半是城。保护大青山生态环境、建设绿色首府,当梦想照进现实,也使得青城绘就出一幅“山水相依、城林相融、园林相连”的多彩画卷。

(呼和浩特日报记者 杨彩霞)

[责任编辑:何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