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包头市科技创新助推高质量发展

今年上半年,包头市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6.5%,其中,“稀土+”、“互联网+”、智能制造等高科技、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拥有企业研发中心7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7家,创新型试点企业79家,院士工作站9家,通过开展技术攻关,累计实施产业化项目33个;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级及自治区企业技术中心、发明专利授权量5项创新指标均占包头市50%以上。

这是包头市高新区今年上半年科技创新的“成绩单”。高新区凝心聚力打好科技创新“王牌”,大批科技创新项目催生出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引领全市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

升级“内核”集聚科技创新“原动力”:

倒车入位、精准停靠、自动倾卸、轨迹运行、自主避障,一辆无人驾驶的电动轮矿车流畅、精准地完成各项规定动作,顺利通过矿山现场测试。

这辆由北方股份自主研制的国内首台110吨NTE120AT无人驾驶电动轮矿车于今年初在包头成功下线,是无人驾驶技术首次应用于国产矿用车上,为国内同行业首创,预示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日本后世界第三个进入无人驾驶矿车研究领域的国家。7台车可替代至少9台同型号有人驾驶车的工作量,整体收益率可提高49%,是“包头制造”中的杰出代表。

近年来,包头市高新区积极推进与国内知名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引进中科院包头稀土研发中心、上海交大包头材料研究院,成立“稀土资源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电磁材料研发”、“稀土永磁材料”等9个院士工作站,建成14万平方米的创新创业孵化基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稀土新材料深加工基地、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3个加速器,拥有各类创业苗圃、孵化器等新型创业载体20余家,科技型初创企业50家,创新型初创企业突破500家。

突破“命门”壮大创新产业集群:

将巴掌大的稀土共晶荧光体加工成一个个0.2毫米厚的矩形小薄片,可用作高功率探照灯用新型发光替代材料,能在高温下连续使用10万小时不老化衰退。在稀土光源补光灯照射下生长的“宝宝果蔬”,可提前开花结果周期并提高坐果率。“稀土硫化物着色剂”可替代有毒铅镉颜料,目前已下线稀土口红等产品,且无毒无害、绿色环保……

稀土产业散发的光芒只是高新区主导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紧紧扭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加快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步伐,三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7%,拉动高新区工业经济增长5.4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9%,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2%。

畅通“活水”厚植创新发展沃土:

今年以来,高新区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基金、人才基金作用,深入落实“人才十条”、“科技十条”等政策,围绕稀土新材料、新型冶金、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实施重点研发项目16个,高纯稀土金属、稀土催化剂等一批“卡脖子”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不断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上半年组织19家企业申报第一批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3家企业申报包头市科技“小巨人”企业、17家企业申报市级创新引领型民营企业,均占全市申报总数的一半以上。东宝生物升级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一机宏远等3家实验室被认定为自治区级实验室,9家装备制造企业的11项产品被认定为自治区级首台套首批次,占全市78%。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蓬勃发展,引进7名海外高层次人才入区领创办企业4家,引进大学生创业企业24家,新增各类知识产权31项,累计带动社会及大学生就业近2000人。

此外,高新区还通过加大政策扶持、资金奖励、柔性引才力度,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设立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先后引进了以张洪杰院士、李依依院士和夏原研究员为核心的科学家团队,累计引进培育“千人计划”、“万人计划”、“草原英才”、“鹿城英才”等116名,占全自治区的50%以上;培育“草原英才”、“鹿城英才”产业创新创业团队37支,构建更加科学的人才服务管理体制和优质的人才服务环境,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郭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