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科技人才荟萃 科研硕果累累 ——包头市科协担负起创新发展科普之翼重要使命

科技人才荟萃云集,基层科协组织不断完善,科普活动有声有色,全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翻看过去几十年的成绩单,包头市科学技术协会工作可谓硕果累累。

记者了解到,市科协的前身是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包头分会(简称包头科联)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包头分会(简称包头科普协会)。1958年,包头科联和包头科普协会合并,正式成立了包头市科学技术协会。当年的科技工作者寥寥无几,直到1959年也不足百人,可如今我市的科技工作者数量已经达到16.2万人,科技、科学工作者、全民科学素质已日益成为我市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和重要支撑。

几十年来,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科技创新、科学普及工作取得了重大进步。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从2010年的不足3%,提高到2015年的6%(全区平均5.14%),到2018年达到9%(全区平均7.63%),实现了历史性跨越,由“十一五”末的自治区倒数第三位上升到自治区第二,同期增速位居自治区前列,并努力实现到2020年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的目标。

作为市科学技术工作者的群众组织、党和政府联系科学技术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几十年来,市科协坚持多渠道、多形式服务创新驱动,持续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精心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科院科普报告行”等科普品牌活动。积极依托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党员活动场所、大中小学校,大力建设科普e站,持续推进信息化科普资源落地应用,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一公里”,科普工作的覆盖面、普及率和实际效果取得了质的飞跃。

始终坚持把党的领导与学会依法依章自主办会统一,积极实施“党建强会”,学习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对科技工作者的领导力、号召力进一步增强。持续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工程,科技成果不断涌现,科技贡献率不断提高。

不仅如此,全市各级科协组织协同联动,逐步建立起了以科技场馆、文化场馆、艺术场馆为主,流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普示范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及其他主题科技馆为辅的科技教育阵地网络,初步形成了广播、电视、网络、微信平台、移动客户端APP、科普e站“六位一体”的科普传播体系,公众参与科普的机会和渠道得到有效拓展,科普社会化格局基本形成。

如今的包头科技集聚、创新氛围浓厚,聚集了自治区40%的专业技术人才、60%的工程技术人员,拥有市级以上各类研发机构266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59家、创新型企业124家、国家和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33个、院士工作站46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达到4.6件,创立“中国稀土钢系列产品标准”等8项首创标准,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自治区首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历史责任,市科协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为科技工作者服务、为创新驱动发展服务、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服务、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服务”的职责定位,真正担负起新时代赋予的“创新发展科普之翼”的重要历史使命,以科普的基础和支撑作用为抓手,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凝心聚力;以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普及为重点,向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凝心聚力;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推进基础建设规范化、科普工作常态化、工作手段信息化、活动开展精品化,团结带领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科技创新、科学普及事业,为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