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朝格图:醉心于阿拉善文史

朝格图在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蒙古族乡寻访历史事件亲历者。    资料图片

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工作在“存史、资政、团结、育人”方面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在盟政协往届委员中,有一位历史的记录者——朝格图。30多年来,他参与征集、整理和出版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史资料,传承着阿拉善的历史文化。

走进朝格图的家中,映入眼帘的是满屋满墙的书。在书桌上除了大量的书籍资料,还有一个已经用到褪色的热水瓶,这个热水瓶陪伴了朝格图30年,也见证了他搜集、撰写文史资料的30年。1984年,爱好地方历史并精通蒙、汉文的朝格图,被推荐到盟政协文史委员会办公室工作。那时文史委员会办公室刚刚成立,新的机构、新的岗位,没有任何可以参考借鉴的工作制度和流程。“当时的文史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两份会议文件。除此之外,没有任何设备和文献资料。”朝格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

面对困难,朝格图没有退缩,他边学边干。他开始走访解放前在旧政府工作,亲历、亲见、亲闻一些历史事件的老人,抢救征集文史资料。然而,经过历史上风风雨雨的很多老人有所顾忌,并不愿意讲述过去的历史,工作一个多月,成绩并不理想。但朝格图没有放弃,一次又一次地登门拜访,并根据老人们的喜好唠家常,慢慢取得了老人们的好感和信任。一年的时间里,朝格图走访了50多位老人,征集、整理出60多篇、80多万字的文史资料。1985年12月,盟政协第一辑《阿拉善盟文史》出版,他第一时间把这部文史资料送到老人们的手中。朝格图告诉记者:“拿到资料的那一刻,老人们非常高兴,看到我把他们讲述的事情记录在了资料里,更愿意把他们了解的事情讲述给我听了。之后,文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就比较顺畅了。”

撰写文史资料不同于文学创作,文学创作可以虚构,文史资料必须真实准确。为了撰写真实的文史资料,朝格图的足迹遍布阿拉善的每个角落,查阅旧档案,收集挖掘文史资料,寻访了一大批历史见证者。这些老人有的自己可以撰写,有的只能口述,凡是采访征集的口述史料,朝格图在认真整理后,都会与老人进行一次次的核校,有误的删除,遗漏的补充,让每一部文史资料都经得起时间检验。

30多来年,朝格图走访历史事件的亲历者1183人(次),征集整理各类文稿1782篇,编辑出版蒙、汉文版文史资料等书籍68辑,总字数近2000万字。《阿拉善往事》《阿旺丹德尔文集》《历史名人与阿拉善》《历史的记忆——额济纳旗与东风航天基地史料》《仓央嘉措的选择阿拉善》等文史资料,一段段不为人知的阿拉善历史,通过在朝格图的手面世于人。

“文史资料工作是一项传承历史、有益当代、惠及后世的文化事业,30多年来的工作,我不仅记录过去的历史,也在书写我自己奋斗的历史,这让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朝格图说。

[责任编辑:杨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