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小康路上绝不落下一个人——赤峰市脱贫攻坚纪实

仲夏,北疆大地艳阳高照,处处泛着浓浓绿意,一派生机盎然的繁荣景象。

这里,九万平方公里的山川大地战歌嘹亮,460万群众脱贫攻坚奔小康的步伐威武雄壮。

2013年1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强调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赤峰市是国家和内蒙古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全市12个旗县区有8个国贫县、2个区贫县,是内蒙古脱贫攻坚的主战场。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赤峰市举全市之力推进脱贫攻坚,累计投入资金395亿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由2014年的46.8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5.3万人,贫困发生率也由12.12%降为1.48%。2017年,林西县顺利通过国贫县退出验收,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摘掉贫困帽子的国贫县,2018年巴林右旗、喀喇沁旗、宁城县3个国贫县,克什克腾旗、松山区2个区贫县公告退出。预计到2019年底,赤峰市将实现剩余5.3万人脱贫,173个贫困嘎查村出列,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翁牛特旗、敖汉旗4个国贫县全部摘帽。目前,赤峰市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重大突破,亮丽北疆风景线更加夺目。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多年来赤峰人初心不改、真抓实干、多重创新、不懈努力的结果。

产业扶贫:

“三带一减”,因地制宜显生机

产业发展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和长久大计。赤峰市把产业扶贫作为重中之重,各旗县区咬定青山不放松,八仙过海显神通,不断探索产业扶贫的新路径,把贫困户吸纳在产业链上,形成了独具赤峰特色的“三带一减”产业扶贫新模式。

发展特色产业带动一批。全市累计发展170万亩设施农业、510万亩杂粮杂豆、61.4万亩甜菜、321万亩中草药、35万亩笤帚苗和44.5万头黑毛驴等特色产业,覆盖贫困人口35.6万人次,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其中,宁城县围绕设施农业、林果、肉牛三大主导产业,为贫困群众提供8大类22个小项的“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这一举措受到群众交口称赞:抓住菜果牛,脱贫不用愁。

喀喇沁旗针对有劳动能力和产业发展意愿的贫困人口,推行“政府配菜、贫困户点菜、乡镇街道和部门上菜”模式,量身定制了种植业、养殖业、乡村旅游、商业、光伏、农机6大类17项脱贫产业“菜单”供贫困户自主选择发展,这些特色产业适合旗情,也符合民意,取得了积极效果。

建设扶贫园区带动一批。通过近几年的持续推进,全市形成了扶贫产业园区化、规模化的产业扶贫格局,有效破解了产业规模小、效益低、辐射带动能力弱等瓶颈。全市共规划建设市、县、乡三级扶贫产业园198个,其中建成市级扶贫产业园38个,培育设施农业产业园17个,发展种植养殖生产加工类扶贫产业园10个,打造集自然风景和生态林果采摘为一体的扶贫产业园7个,孵化旅游、电商、光伏等新兴业态综合扶贫产业园4个。这些园区的建设,积极吸纳贫困群众参与其中,使其脱贫致富有了重要依托。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先后引进德青源、东阿阿胶、温氏集团、牧原等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培育蒙东、凌志、金峰、宏发等一批实力较强的本土龙头企业,为贫困户脱贫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与可持续性的平台。

其中,喀喇沁旗实施“扶强带贫”战略,探索组织生产带动、吸纳用工带动、资产收益带动、资产流转带动“四带动”模式,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增收之间互为联动的利益机制,让贫困人口直接或间接享受到产业发展增收“红利”。

林西县充分发挥农牧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构建“1+4+5”产业脱贫模式。依托佰惠生、正邦、德青源、恒光大、天拜山公司,打造了甜菜、生猪、金鸡、中药、野果五种富民模式。

除了“三带动”之外,赤峰市围绕脱贫任务精心建设扶贫项目库,目前,入库各类项目40262个,覆盖1893个嘎查村,实现了贫困人口减贫全覆盖。2018年,全市投入各项扶贫产业资金22.2亿元,实施项目12000个,覆盖贫困人口8.8万户、19.1万人。

金融扶贫: 

多元融资, 政金企对接出活力

脱贫攻坚进入大决战以来,赤峰市运用资本运营思维,构建了“财政投入+商业信贷+社会投入”的多元投资模式,积极打造投融资平台,扩大金融信贷供应,成功破解了扶贫资金的制约瓶颈。

打造投融资平台,实现政金企对接。赤峰市成立市级金融扶贫工作专项推进组,建立多部门联动推进机制。2016年,争取国家开发银行贫困村基础设施与公益事业建设贷款57.8亿元。2017年,打造出内蒙古自治区首家扶贫领域盟市级投资平台——赤峰市扶贫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已达成意向融资136亿元,落实发放各类资金8.8亿元,加大了扶贫龙头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和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的信贷支持力度,提高“三农三牧”领域的融资能力。2018年,成立政策性担保公司——赤峰市鸿德农牧业担保有限公司,目前已达成意向投融资70.5亿元,加大了对新型经营主体和种植业、养殖业合作社的支持力度,带动众多贫困户稳定脱贫。

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扩大金融信贷供应。赤峰市积极落实金融机构助推脱贫攻坚行动方案,各旗县区政府分别与多家金融机构签订扶贫小额信贷合作协议,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落实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优化信贷流程,有效解决了贫困户贷款难、贷款慢等问题。

“这个小额贷款在我建棚时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有了他们的帮助,我才建了大棚,效益也很好,每年收入10万元以上。”宁城县汐子镇齐家营子村村民闫峰说。

为切实发挥扶贫龙头企业、涉农小微企业、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在产业扶贫中的带动作用,各金融机构主动融入脱贫攻坚大局,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金融扶贫强龙贷”工程。由市扶贫办向金融机构存入风险补偿金,金融机构按照放大10倍的比例向新型经营主体发放贷款。截至2018年末,累计发放贷款2亿多元,其中投放农牧业龙头企业、小微企业38家,发放贷款1.5亿元;投放订单农业合作社、种养殖户125户,发放贷款5800多万元。全市通过实施“强龙贷”、设施农业产业扶贫建设项目、生猪产业发展基金和“新型主体贷”四类业务,已累计发放扶贫贷款和基金8.8亿元,带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952人。

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全市扶贫小额信贷余额3.47亿元,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8257户。2018年,全市发放扶贫小额信贷30.4亿元、各类政策贷款13亿元。

民生扶贫:

补齐短板,专项行动作保障

在这场不落一人、不留锅底的脱贫攻坚大决战中,赤峰市紧紧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中的突出问题,迎难而上、持续发力,集中攻克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健康扶贫等难点,加快补齐民生领域的短板,保障民生发展。

创新易地扶贫搬迁模式。按照脱贫攻坚“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本着“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的原则,围绕强化产业支撑,创造了易地搬迁+产业园、易地搬迁+设施农业、易地搬迁+旅游、易地搬迁+光伏等多种类型,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新建集中安置区209处,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

其中,克什克腾旗委、政府在经棚镇光明村建设了全旗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区,总投资6911万元,安置搬迁户390户962人,其中贫困户382户911人。村民柳志光对此有深刻的感受:“一开始生活挺困难,我老伴儿还有病,党的政策好,给我评上了贫困户,又给我弄了个50平的楼,日子过得可舒坦了。”

集中实施农村危房改造。2018年,通过集中攻坚,建档立卡贫困户住房不达标的问题基本解决,房屋“全排查”“全鉴定”“全改造”、档案“全管理”基本实现,全市共改造完成贫困户危房9745户。危房改造使得贫困群众实现了安居之愿望,受到广泛的拥护。

创新健康扶贫模式。赤峰市创建了健康扶贫 “3+3+3”模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商业保险、社会捐赠、政府兜底+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管理、重病兜底保障。这一模式,使得贫困群众解除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

其中,喀喇沁旗制定出台了《喀喇沁旗关于防止脱贫户返贫实施方案》,为防止脱贫户返贫奠定坚实的机制保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重点对因病返贫、因灾返贫、因意外伤害返贫、因学返贫、其他可能返贫五个方面进行帮扶救助。

“健康扶贫不但让我们贫困户看得起病,而且增加了全家人过上好日子的信心,病好了,只要我们肯干,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林西县官地镇下官村贫困户董启财说。

民生就是民心。脱贫攻坚行动中,赤峰市始终将民生置于重要的位置,找准不足,专项发力,补齐短板,取得了积极成效。2017年,赤峰市代表自治区接受国家考核,得到认可和肯定。敖汉旗在全区健康扶贫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受到与会者的肯定。2018年,敖汉旗“国家健康扶贫工程先进旗”创建工作,受到国家卫计委和国务院扶贫办通报表扬。

援助扶贫:

对口帮扶, 京蒙协作谱新篇

赤峰是北京的后花园,在京蒙对口帮扶的实践中,北京市带着真心实意,拿出真金白银,坚持真抓实干,全力协助赤峰市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在脱贫攻坚大决战中共同描绘团结协作、扶贫济困的大爱篇章。两地领导有效对接,开创全面帮扶新局面。北京市和赤峰市采取召开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共签订32个合作项目,协议总投资206.2亿元。同时,赤峰市旗县区与北京下属行政区采取视频交流、联席会议和调研互访等方式,形成了常态化沟通协商机制,签订协议288份,涵盖教育、医疗、劳务、人才交流多个领域,开创了全面帮扶、全域合作、共同发展的新局面。

项目资金精准核实,产业合作带贫显著。2018年赤峰市共利用北京市三级财政资金3.89亿元,实施京蒙帮扶项目210个,帮助2.7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引入北京来赤峰扶贫企业49个,实际投资额18.14亿元,直接带动3475名贫困人口脱贫。2019年分两批下达京蒙扶贫协作项目93个、资金3.014亿元,目前已完工9个,其余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双方协作深度融合,扶贫带贫亮点纷呈。巴林左旗在发展壮大具有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的笤帚苗产业上,借助京蒙帮扶资金2062万元,使笤帚苗产品在研发、种植、加工、销售、管理上有了长足进步,双方通过在京召开商品推介会、农牧业产品博览会等方式,把小笤帚做成了大产业。

截至2018年末,北京市共投入到阿鲁科尔沁旗京蒙扶贫协作资金5642万元,实施了先锋乡昭乌达肉羊养殖、獭兔养殖、百合种植等京蒙扶贫协作项目24个,惠及全旗14个苏木乡镇245个嘎查村,带动3123名贫困人口实现稳定增收。

如今,京蒙帮扶协作项目已经在辽阔的昭乌达草原上遍地开花。

 

精神扶贫:

移风易俗,塑造民众新风貌

针对一些贫困户“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陈俗陋习,赤峰市在脱贫攻坚中突出志智双扶,将精神扶贫置于重要的地位。采取各种举措,通过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贫困人口自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全市上下形成了干群一心、为幸福而奋斗的生动局面。出台《关于在脱贫攻坚中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的指导意见》,把树立良好家风、推动移风易俗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紧密结合起来,逐步消除子女不尽赡养义务、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陋习,加快补齐农村牧区“精神短板”,有效提升乡风文明。

敖汉旗兴办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集中宣讲、课余互动、课下座谈等形式,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培树良好家风,为脱贫攻坚注入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林西县探索实施孝扶共助工程,促进了爱老、敬老、养老的良好社会风尚,见贤思齐,蔚然成风。

喀喇沁旗乌兰牧骑近年来创作演出的话剧《小村总理》《好人就在你身边》《母亲》《良心》等,多次获得国家、自治区奖项。宁城县乌兰牧骑创作的大型评剧《烽火宁城》,受到文化部奖励。

目前,赤峰市组建多种形式的民间演出团体2920个,每年有上万次的演出活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广大群众“人穷志不短”的脱贫热情。

此外,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为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让贫困群众树立劳动致富的理念,探索实施奖励积分管理模式和爱心超市积分模式。今年5月中旬,在全市产业精准扶贫现场观摩推进会上,学习推广了阿鲁科尔沁旗、巴林左旗爱心超市建设的典型经验。目前,全市有8个旗县区建成爱心超市371家,兑换物品5万余件,惠及贫困人口2.4万人次。

党建扶贫:

夯实根基,党建引领聚合力

决胜小康,淬火成钢,党心所依,民心所向。赤峰市坚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坚持把加强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同谋划、同部署、同督导、同落实,以党建带扶贫、以扶贫促党建。

筑牢战斗堡垒,党建引领脱贫。赤峰市以“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共同愿景和需求为纽带,打破地域条块、隶属限制,探索形成多种党组织联建方式,打造“强村带弱村”“村企联建”“村社联建”“村机关联建”等党建融合体217个,覆盖87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发挥党建优势培植畜牧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民族工业等脱贫产业30多个,引领3.6万户贫困户致富增收。赤峰市农村牧区基层党建如火如荼,融合党建把党组织和贫困人口牢牢地吸引在产业链上。

巴林右旗查干诺尔镇巴日图嘎查党支部由6名党员牵头,成立巴音希目肉牛养殖合作社。党支部组织牧民学习饲养改良技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把400只蒙古羊调整为660头西门塔尔牛,采取“合作社+党小组+贫困户”的养殖模式,为贫困户提供饲草饲料,并把贫困户的肉牛纳入到合作社统一育肥、统一配种改良、统一销售。采取合作社经营模式后,全嘎查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年增加收入2000元。党支部书记乌日根宝音说:“嘎查支部带领党员群众调整种群结构、发展产业化,以合作社为主导,带领贫困户为早一天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着。”

打造党员先锋,第一书记为中坚。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快脱贫攻坚步伐,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扶贫铁军,市委、市政府今年选优配强223名处科级干部和优秀年轻干部担任市脱贫攻坚推进组成员和驻村工作队成员,旗县区选派5100名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成员,每个贫困村都有3-5名工作队员帮扶,每个贫困户都有1名党员干部包联。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公仆情怀。

加强派驻干部管理,坚持严管厚爱相结合。制定了《派驻旗县区脱贫攻坚推进组、驻乡工作队选派管理办法》《考核评价办法》《赤峰市驻贫困嘎查村干部管理工作实施细则》,搭建市级信息化平台,强化跟踪管理。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扶贫工作人员的日常考核,加大违法违纪问题的整治力度。

莫津民是克什克腾旗司法局派驻土城子镇十里铺村第一书记,下村五年来,他以十里铺为家,深深扎根在这里,以“出师必有为、此行绝不虚”的担当,以力促十里铺村旧貌换新颜、百姓奔小康的决心,走遍十里铺村角角落落了解村情,踏进机关企业寻找发展良机,为全村脱贫出点子、找路子、开方子,带领十里铺村的两委干部谱写了一曲脱贫攻坚的进行曲。

“作为一名派驻村里的第一书记,带领两委班子为老百姓谋发展、促生产。农村最宝贵的资源就是土地,要想致富,必须向土地要财富。”刘莉莉是林西县科技局驻大井镇温都村第一书记。进村后,她很快就由“城里人”变成了“村里人”。打机井、办学堂,凝聚人心强力量,抓项目、促发展,带领群众投资500多万元建设30亩肉驴、肉牛养殖基地各一处,刘莉莉用自己的忠诚和实干赢得了村民的爱戴。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赤峰市脱贫攻坚成果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认可,2016年工作成效考核名列全区第一名,2017年,林西县成为全区第一个脱贫摘帽的旗县区。

2017年7月,发展中国家完善精准扶贫机制与缩小收入差距官员研修班到赤峰实地参观学习,共有来自19个国家的53名学员参加。

2018年7月,国际减贫中心组织的发展中国家职业培训与劳动力转移减贫研修班在赤峰成功举办,来自巴勒斯坦等10个国家的29名不同肤色的官员实地观摩了赤峰市的脱贫工作。

2018年8月,全国产业扶贫带贫减贫机制培训班在林西县举办,赤峰经验、赤峰模式引起强烈反响。

2019年3月,全区产业精准扶贫政金企对接会在赤峰召开。赤峰市创新的金融助推产业扶贫模式引起自治区领导和与会人员的关注。

2019年4月,全区扶贫办主任培训班在赤峰举办,与会人员对赤峰市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的新作为给予充分肯定。

2019年5月,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批准设立赤峰扶贫改革试验区,赤峰市成为西部省区首家扶贫改革试验区。

2019年6月,全区扶贫小额信贷工作现场培训会在赤峰市召开,推广了赤峰市扶贫小额信贷“354”工作机制。赤峰市着力优化金融服务,健全联动机制,保证信贷资金安全,为贫困人口发展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持续激发了脱贫内生动力。

2019年7月,发展中国家反贫困问题高级研修班、埃塞俄比亚公共服务与减贫研修班将到赤峰进行实地考察,发展中国家司处级官员约50人考察赤峰市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减贫的战略模式成效和经验。

红山脚下,玉龙故里,主战场上战犹酣,小康路上奔腾急。目前,赤峰市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在脱贫攻坚的大决战中一鼓作气解决剩余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确保取得决战决胜。未来几年,赤峰市将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在建立高质量稳定脱贫机制、贫困预防机制、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和扶贫治理长效机制四个方面进行前瞻探索、先行先试,形成可供全国借鉴推广的赤峰模式。 

[责任编辑:赛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