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兴安盟实施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脱贫攻坚,重在产业,成在产业。

近年来,兴安盟以产业谋篇,借项目布局,向产业要动力、向项目要活力,一项项扶贫产业汲取雨露阳光、拔节生长,为脱贫攻坚凝聚起强筋壮骨、造血培元的澎湃力量。今日兴安,天地一新,产业扶贫正日益展现出欣欣向荣的蓬勃气象。

在扶贫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民生在心,念兹在兹。党的十八大以来,兴安盟委、行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为行动指南,全面落实自治区总体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带领全盟各族人民,以非凡的意志和智慧,镌刻出反贫困斗争伟大决战的恢弘画卷。

创新模式谋带贫

兴安盟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三张网、两挂车”首要任务,强化产业扶贫组织领导,成立并及时调整充实了盟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统筹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启动实施了种植业质量提升、养殖业效益倍增、林果业产能递增“一提两增”行动,着力发展“米菜果油糖、猪禽马牛羊”优势特色产业,突出“两米、两牛、旅游”产业发展重点, 启动实施了米产业“双百双千”和牛产业“双百千亿”工程建设,持续增强产业带贫能力,通过政策多头叠加、项目多方捆绑、产业多重覆盖等办法,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奋力前行、积厚成势,探索形成了菜单式、托管式、资产收益式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发力精准、政策措施覆盖到户。

“菜单式”扶贫模式。针对有生产条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财政补贴”的菜单式施策模式。乌兰浩特市共列出种植业、养殖业等脱贫产业项目菜单50多项,由贫困户选择,政府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贫困人口1.5万元的产业补助,并派驻帮扶干部、技术员,用干部的“脱皮”换取群众的脱贫,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启动实施了米产业“双百双千”和牛产业“双百千亿”工程建设,持续增强产业带贫能力,通过政策多头叠加、项目多方捆绑、产业多重覆盖等办法,推动产业精准扶贫奋力前行、积厚成势,探索形成了菜单式、托管式、资产收益式等多种产业扶贫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发力精准、政策措施覆盖到户。

“菜单式”扶贫模式。针对有生产条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政府出单、贫困户点菜、财政补贴”的菜单式施策模式。乌兰浩特市共列出种植业、养殖业等脱贫产业项目菜单50多项,由贫困户选择,政府采取“先建后补”的方式,给予贫困人口1.5万元的产业补助,并派驻帮扶干部、技术员,用干部的“脱皮”换取群众的脱贫,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托管式”扶贫模式。针对有生产条件、无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将土地、牲畜、机械等生产资料委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代耕、代养、代管的“托管式”施策模式。科右前旗、突泉县等地帮助贫困户购买牛、羊等牲畜,贫困户将牲畜托养给养殖场、签订协议,养殖场负责牲畜饲养、防疫、管理,通过牲畜养殖扩繁和育肥复壮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并按照协议分配给农户相应的收益。扎赉特旗、科右中旗等地针对无经营和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统一购买农业机械设备,交给村集体或合作社管理,并以股份方式量化到贫困农户。

“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针对无生产条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资产入股获得固定收益来稳定增收的“资产收益式”施策模式。荷马糖业公司探索了“两带五保一帮”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甜菜种植大户;保投入、保种植、保运营、保收购和保收益;帮助贫困户控制风险、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目前,产业施策精准覆盖全盟贫困人口105604人,其中“菜单式”扶贫模式受益人口68389人,“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受益人口33289人,“托管式”扶贫模式受益人口3926人。

完善机制促减贫

牢牢把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产业规模效应、提高扶贫组织化程度三个关键环节,助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利用资金、资产、资源、劳动等要素与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股份合作,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在产业带贫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牛联体、羊联体、糖联体、果联体”等一批产业联合体。其中“牛联体”依托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养殖散户、贫困户,实现扩大种群的目标,在全盟范围内采取认养收益、订单回收、跟踪服务、牧草银行等方式带动贫困农牧民脱贫。

通过政策支持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对帮带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资金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扶贫车间,促进就业带贫,政府和企业联合打造的爱放牧村级秸秆造粒扶贫车间,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并实施秸秆换炭肥行动,贫困农牧民利用废弃秸秆交换生产资料,大大减轻贫困户春耕购买生资的资金压力。

刺绣扶贫车间采取“上门培训,免费供料,成品回收”的方式,让贫困户零成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灵活就业。目前,已开发民族传统手工刺绣产品1072种,覆盖3个旗县的3000余名贫困户。

目前,508个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4315户,其中82个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10618户,336家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175户,90家家庭农牧场带动贫困户522户。

品牌引领,效益彰显。兴安盟探索成立了农资供应联盟和大米产业联盟。以培育发展稻米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打造“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组织“兴安盟大米”参加全国、全区农博展销推介活动。“兴安盟大米”荣获“2018中国大米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兴安盟被授予“内蒙古优质稻米之乡”称号。以“兴安盟大米”品牌为引领,“兴安盟羊肉、兴安盟牛肉、兴安盟小米”等一系列地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全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措施稳脱贫

完善的制度、实用的项目、雄厚的资金,激发动力、形成合力,助推各项扶贫产业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盟旗两级政府分别制定出台了《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兴安盟行政公署关于支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产业扶贫政策,在资金投放、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方面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产业精准扶贫顺利开展。

抓指导服务,促产业发展。以嘎查村为单位,从当地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选聘1601人,组建了覆盖全盟57个苏木乡镇(场)、847个嘎查村的产业指导员队伍,为贫困户提供产业政策宣讲、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服务。

建长效机制,显施策成效。印发了《兴安盟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指导意见》,对扎实推进扶贫产业后续监管、贫困户产业技能培训等11个方面作了部署,确保扶贫产业长效发挥效用。

造产业引擎,稳项目支撑。兴安盟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选择扶贫产业,围绕扶贫产业制定规划,围绕扶贫规划设计项目,围绕建设项目制定实施政策,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

强资金保障,铸产业辉煌。兴安盟在财政预算上向扶贫产业倾斜。“十三五”以来,盟旗财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2.6亿元,集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保障。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兴安盟产业扶贫在砥砺奋进中完成了一张亮丽答卷。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5%下降到1.8%,其中80%的人口脱贫源于产业扶贫。

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以梦想引领航程;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靠创新决胜未来;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用实干描绘盛景。168万兴安各族人民激发起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奋力书写着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传奇!(上接第一版)

“托管式”扶贫模式。针对有生产条件、无经营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将土地、牲畜、机械等生产资料委托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代耕、代养、代管的“托管式”施策模式。科右前旗、突泉县等地帮助贫困户购买牛、羊等牲畜,贫困户将牲畜托养给养殖场、签订协议,养殖场负责牲畜饲养、防疫、管理,通过牲畜养殖扩繁和育肥复壮等方式获得相应的经营收入,并按照协议分配给农户相应的收益。扎赉特旗、科右中旗等地针对无经营和管理能力的贫困户,利用项目资金统一购买农业机械设备,交给村集体或合作社管理,并以股份方式量化到贫困农户。

“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针对无生产条件、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采取资产入股获得固定收益来稳定增收的“资产收益式”施策模式。荷马糖业公司探索了“两带五保一帮”产业扶贫模式,带动农机专业合作社和甜菜种植大户;保投入、保种植、保运营、保收购和保收益;帮助贫困户控制风险、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目前,产业施策精准覆盖全盟贫困人口105604人,其中“菜单式”扶贫模式受益人口68389人,“资产收益式”扶贫模式受益人口33289人,“托管式”扶贫模式受益人口3926人。

完善机制促减贫

牢牢把握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扩大产业规模效应、提高扶贫组织化程度三个关键环节,助推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通过股份合作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贫困户利用资金、资产、资源、劳动等要素与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进行股份合作,结成联股、联利的共同体,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贫困户变股东,形成以资产为纽带的利益共同体。在产业带贫实践中探索形成了“牛联体、羊联体、糖联体、果联体”等一批产业联合体。其中“牛联体”依托肉牛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新型经营主体,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养殖散户、贫困户,实现扩大种群的目标,在全盟范围内采取认养收益、订单回收、跟踪服务、牧草银行等方式带动贫困农牧民脱贫。

通过政策支持方式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政府对帮带贫困户脱贫的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给予财政资金担保、贷款贴息、税收优惠、项目倾斜等措施,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形成利益共同体。建立扶贫车间,促进就业带贫,政府和企业联合打造的爱放牧村级秸秆造粒扶贫车间,扶贫车间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并实施秸秆换炭肥行动,贫困农牧民利用废弃秸秆交换生产资料,大大减轻贫困户春耕购买生资的资金压力。

刺绣扶贫车间采取“上门培训,免费供料,成品回收”的方式,让贫困户零成本掌握一技之长,实现灵活就业。目前,已开发民族传统手工刺绣产品1072种,覆盖3个旗县的3000余名贫困户。

目前,508个农牧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4315户,其中82个龙头企业带动贫困户10618户,336家专业合作社带动贫困户3175户,90家家庭农牧场带动贫困户522户。

品牌引领,效益彰显。兴安盟探索成立了农资供应联盟和大米产业联盟。以培育发展稻米产业为突破口,大力实施绿色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打造“兴安盟大米”区域公用品牌,组织“兴安盟大米”参加全国、全区农博展销推介活动。“兴安盟大米”荣获“2018中国大米十大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兴安盟被授予“内蒙古优质稻米之乡”称号。以“兴安盟大米”品牌为引领,“兴安盟羊肉、兴安盟牛肉、兴安盟小米”等一系列地标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促进了全盟农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措施稳脱贫

完善的制度、实用的项目、雄厚的资金,激发动力、形成合力,助推各项扶贫产业落地生根、行稳致远。

盟旗两级政府分别制定出台了《产业精准扶贫工作指导意见》《兴安盟行政公署关于支持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多项产业扶贫政策,在资金投放、金融支持、税收优惠、土地利用等方面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推动产业精准扶贫顺利开展。

抓指导服务,促产业发展。以嘎查村为单位,从当地乡土专家、种养能手、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中选聘1601人,组建了覆盖全盟57个苏木乡镇(场)、847个嘎查村的产业指导员队伍,为贫困户提供产业政策宣讲、生产技术指导等方面的产业发展服务。

建长效机制,显施策成效。印发了《兴安盟建立产业扶贫长效机制指导意见》,对扎实推进扶贫产业后续监管、贫困户产业技能培训等11个方面作了部署,确保扶贫产业长效发挥效用。

造产业引擎,稳项目支撑。兴安盟围绕资源优势和市场潜力选择扶贫产业,围绕扶贫产业制定规划,围绕扶贫规划设计项目,围绕建设项目制定实施政策,努力做到“户户有产业、村村有项目”。

强资金保障,铸产业辉煌。兴安盟在财政预算上向扶贫产业倾斜。“十三五”以来,盟旗财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2.6亿元,集中用于扶贫产业发展,为产业扶贫提供资金保障。

时间,是最忠实的记录者。兴安盟产业扶贫在砥砺奋进中完成了一张亮丽答卷。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10.5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2.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9.5%下降到1.8%,其中80%的人口脱贫源于产业扶贫。

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以梦想引领航程;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靠创新决胜未来;在奋斗中成就伟业,我们用实干描绘盛景。168万兴安各族人民激发起改天换地的磅礴伟力,奋力书写着决胜全面小康的时代传奇!

[责任编辑:邢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