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内蒙古科协——科普e站】这一年,我们为科技“吵过的架”真不少(下)

6、韩春雨事件有了结果 科研诚信还在路上

8月31日,河北科技大学在其官方网站刊发《学校公布韩春雨团队撤稿论文的调查和处理结果》,认为撤稿论文已不再具备重新发表的基础,未发现韩春雨团队有主观造假情况。

持续两年多的韩春雨事件有了一个调查结果,也引发关于科研诚信新一波的讨论。尽管韩春雨事件有了结果,但它的整个过程引发全社会对于科研诚信问题的关注和深层次思考。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科研诚信是科技创新的基石、科学精神的关键。但是韩春雨事件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让人们看到我国科研诚信管理等方面的不完善之处。防止急功近利、浮躁浮夸等不良学风的滋长,遏制伪造、抄袭等科研不端行为的蔓延,已迫在眉睫。今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正是针对这些问题。该意见明确提出学术委员会是科研诚信工作的主体,科研诚信的界定进一步明确。

7、FAST十万年薪招聘 科研人员待遇多少合适

10月,有媒体爆出中科院国家天文台FAST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人才招聘,一年的薪资大约在10万元左右,未曾想招聘遇冷,原定招聘24人却只招到半数。消息一出,立刻登上各大媒体头条,引发网友热议。人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且针锋相对。

有人认为此次招聘的岗位所涉及的专业都属热门专业,如数据处理、数据中心运营和通信维护。相对于岗位的高要求,FAST此次开出的待遇“有点少”,找不到人也是理所当然。也有人认为FAST地处贵州,10万的薪资已经远高于当地平均工资,算是相当不错了。

10万年薪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本来是一个个体事件,但是引发的却是人们对于科研人员待遇的大讨论。科研工作者到底赚多少钱合适?这恐怕将是一个经久不绝的大话题。

8、基因编辑婴儿出现 全民热议科学伦理

11月26日,南方科技大学生物系副教授贺建奎对媒体宣称:一对基因经过修改的双胞胎已于11月诞生,基因编辑使她们出生后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贺建奎自认为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基因编辑婴儿在中国诞生”,表明“中国在这一研究上走到了世界前列”。

这一消息迅速激起轩然大波,震动了中国和世界。

除了技术上的讨论与质疑,人们最关注伦理和道德层面的问题。任何科学试验的目的是造福于人和社会,当一项技术结果未明的情况下是否可以真实应用到人类身上?这样的研究能不能被批准和允许?如果这一选择获得人类社会的认同,后果将会怎样?我们是否需要订立伦理和法律,以避免未来社会沦为一个失控的世界?

随后,有逾百名科学家联名发声,坚决反对、强烈谴责人体胚胎基因编辑。联名信称,这项所谓研究的生物医学伦理审查形同虚设。直接进行人体实验,只能用“疯狂”来形容。

这一事件让人们开始关注科研道德和科学伦理问题,也让更多人清楚:科学研究除了天马行空、敢闯敢干、大胆创新,同时也应该是在一定的秩序、规则、伦理的规范下进行的。

9、“神药”频出 问题在科学素养还是监管

在2018年的最后几天,《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被广泛传播。它讲述了一个叫周洋的小女孩,在癌症治疗绝望之时,她的家人被权健公司游说最终选择终止医院化疗,转而服用其生产的“抗癌”产品,两个月后,病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恶化并最终死亡。

这个过程、这个套路听起来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2016年发生的魏则西事件,正是一个年轻人在癌症绝望之中被莆田系医院劝说采用“前沿”的疗法。正如莆田系医院用“高科技”的生物免疫疗法打动魏则西和他的家人一样,权健公司宣称其掌握着重金购买的抗癌秘方。

癌症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身处绝望中,容易相信奇迹和许诺。普通人看来一听就是骗人的秘方、高科技和抗癌神药,却容易成为他们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似乎难以将他们的选择以科学素养而论。但可以想见的是,如果监管不加强,类似的事件还会发生。

10、转基因之争 这是一场“持久战”

如果说其他话题都是在某一个特定新闻事件发生后引发的热点探讨,那么关于转基因讨论和争辩就真的是一场“持久战”。这场争论在2018年从年初持续到了年尾。

1月,有新闻称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获美国食用许可,随后经历了一波质疑、澄清、再质疑、再澄清的过程。6月,转基因黄金大米在美获食用许可后这个过程又复制了一次。7月,有种业公司被查出的涉嫌违规种植2590亩转基因玉米,再次引来争论。不管是支持转基因的一方,还是反对转基因的一方都有不少支持者,这也就让转基因的话题愈发热烈。

在我国,转基因食品安全的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已超出了科学的范畴。按照国际惯例,科学问题的探讨应该听取国际主流科学界的观点。科学家进行的研究实验、国际学术界的信誉,才是相关观点的来源和保障。但我国的转基因之争显然已经不在这个范畴。 

[责任编辑: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