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民俗文化】“穿”过狍皮秀出技艺

 

解放以前鄂伦春族长期过着游猎生活,在特定的自然地理条件下创造了狍皮文化。由于鄂伦春没有本民族文字,狍皮制作技艺及制品也就成了狩猎文化的传播载体,反映着鄂伦春族人的生活观,审美观、宗教思想。

鄂伦春人生活中80%的兽肉和皮张来源于狍子,用狍皮制作的被褥和衣着达几十种。各种狍皮在得心应手的鄂伦春人手里就会变成精美的手工艺制品,经久耐磨,而且防风御寒。

满古梅老人制作狍皮。

展示狍皮帽子。

 

今年61岁的满古梅老人二十几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狍皮制作技艺。狍皮制作工序较为复杂,“熟”皮子就需要一定的技术。将皮子顶在膝盖上,用带齿的鞣皮工具刮去皮板上的污垢,用不带齿但有刃的鞣皮工具复鞣皮子,直至鞣软为止。鞣好皮子之后,就可根据需要剪缝制成各种制品。缝制用的线用狍筋线更为结实耐用。

“熟”皮子。

满古梅对狍皮制作精益求精。她说:“狍皮制作看似简单确是个精细活。制作需要耐心和细致,狍皮哪个部位做什么材料,材质好的料要放在什么地方,如何镶边才能美观又实用,需要细心捉摸才能不浪费用料。”

鄂伦春族狍皮制作技艺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人教外孙女狍皮制作技艺。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鄂伦春人民沐浴着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光辉雨露,生产生活条件不断地改善。随之,狍皮制品更多的走向博物馆、展览馆和舞台表演,会这项技艺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人们担忧,随着一些鄂伦春老人的离去,会一并带走鄂伦春族的文化,民族工艺可能会失传。

为了拯救、保护、传承濒危的技艺,满古梅老人使出浑身解数。她说:“谁想跟我学狍皮技艺,我都免费教会为止。”

精美的鄂伦春狍皮服饰。

[责任编辑:张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