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探究:集富庶与贫弱于一身的朝代

探究:集富庶与贫弱于一身的朝代

6505b46c7747404f9335790a5541952a_th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朝代,因为她既富庶繁华,又积贫积弱,这让后人对她的态度明显地分为两派:褒扬与贬损。这个朝代就是宋朝。对这个令人迷惑不解的朝代,褒扬她的人不少,而贬损她的人也不少。譬如,褒者云: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的封建时代是空前绝后的,是封建时代的巅峰;而贬者则曰: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比宋朝更窝囊的了,积贫积弱,和别人打仗胜不了几次,最后又都是以割地赔款而告终。正因为如此,赵宋王朝就未免让人有些迷惑不解、曲直难辨了,这也正是值得后人探究的。

但不管怎么说,赵宋王朝在学术上的“百花齐放”,舆论上的“百家争鸣”,总归是好事,比“学术单一”、“舆论一致”不知要强了多少倍。不说别的,仅文字狱一项,在两宋统治的三百二十年间,就没有发生过大的冤假错案,更别说因为文字而被杀头的了,宋太祖赵匡胤领会了孟子“不嗜杀人者能一之”的千古名言,为他的子孙们设计了一整套“以人为本”的约束和制度。据南宋大词人陆游的《避暑漫抄》笔记载录,宋太祖赵匡胤曾刻石铭誓:“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子孙有逾此誓者,天必殛之。”石碑锁置秘殿中,凡后世嗣君继位,必先入殿跪诵誓言。在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这一条铭誓太了不起了。不过,这种言事者无罪论,你也得让后继者遵守才行,好在宋太祖的后继者在这一点上还算孝顺,十几代帝王相传,基本上没有太大的背离。而到了后来的明朝,这样的禁令就不灵了。明太祖就曾于洪武十七年(公元1385年)铸铁牌镌字“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立于宫门。可才到他的儿子朱棣当上皇帝,这条遗训就失效了。朱元璋遗训也因此成了最大的政治空话,而明朝也最终变成了史上最大的太监帝国。

有人说,宋朝是知识分子最幸福的朝代,而“言事者无罪”一条是起了绝对的作用。假如写几句诗,作一篇文,就要遭受“阴谋造反”,或者对朝廷“大不敬”的责难,甚至问罪,谁还会舍命侍弄诗词,研究学问?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三项始于宋代,宽松的政治环境和充裕的物质生活是不可小觑的。从《清明上河图》上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就能让人感觉到,九百年前的宋都汴京,比现在的一些城市还要发达,只是没有汽车和霓虹灯之类。史家说,北宋时期的汴梁人口己超过百万,堪称世界之最。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但是,物质、精神和文化的富庶并不能真正说明一切,这里有一个金钱流向何方的问题。通俗地说,就是富裕了哪些人,贫困者又是哪些人?富,富到了什么程度;贫,又贫到了何等模样?是锦衣玉食者多,还是吃糠嚥菜者多?这些问题根本不是“富庶”二字可以概括的。然而,这些问题又比“富庶”本身重要得多。据史家说,北宋的财政收入是明朝的十倍,一些人富得流油,宰相一年的工资,相当于人民币三百万元。奸相蔡京一顿饭仅包子一项就花掉一千三百贯钱。当时一个中产之家的年收入约为三十贯左右,四十多个中产之家的年收入总和才抵得上蔡京的一顿蟹黄包子。

另外,宋朝的土地制度也与以前不同,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这一本来不错的创新举措,却在执行过程中走偏了。最终,百分之八十左右的土地,被只占人口百分之十七至十八左右的官僚、地主、寺院所占有;而占人口百分之七十至八十左右的农民却只占有少量的土地。农民是以土地为生的,没有土地就没法过日子,由是,阶级矛盾就尖锐了起来。淳化年间的王小波起义,喊出的口号就是:“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简称“均贫富”。绝对平均主义要不得,但贫富悬殊太大更要不得。差距太大容易使社会走入极端,从而失去和谐。

由此可见,富庶状况下两极分化对人性的曲扭,是不同于贫穷状态下人性所受到的挤压的。因吃不上饭揭竿而起的情况减少了,倒是富庶者对他人尊严的侵犯,成为当时值得关注的社会现象。宋朝的被“逼上梁山”者,多不是因为吃不上饭,而往往是受到官府和富户的欺凌。宋孝宗淳熙十二年(公元1185年),平江知府丘宗对村民残酷迫害。居民王虞郎等二十七户被指为“停藏海贼”,住房全部被拆毁,并赶出府界外,不准在沿海各县居住。王虞郎等人被迫造反。

这是一个令人迷惑不解的朝代:一方面社会相对富庶,富人富得流油,一方面不少农民失去地土,平民遭受挤压,积累了大量的不满;一方面言事者无罪,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一方面又党派林立,相互攻讦,使政策摇摆不定;一方面是对外战争失利,为求和而割地赔款,一方面却武备松驰,兵多而乏力。宋朝给人的印象大致如此。

这是一个令人十分困惑的朝代:既富庶繁华,又畸形冲突;既软风弥漫,又戾气渐聚。这个朝代的种种矛盾,几乎都可以追寻到一个根源:统治者的政策。

宋朝是因手握兵权的赵匡胤,利用前朝的孤儿寡母执政,兵不血刃地登上皇帝宝座而得国的。也正因为如此,宋太祖赵匡胤对手握兵权的武将一百个不放心,并用“杯酒释兵权”的把戏,把兵权全部转移到了自己的手中。宋朝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兵多却无力,皆源于曾誓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赵匡胤刻意的制度设计。宋朝统治者历来把内患看得比外侮更为可怕;把拥有兵权的武将看得比操控政权的文官更难把握。因此,只要官员不谋反,贪污受贿,吃喝玩乐,什么都可以做。宋朝的“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就是这种制度设计的直接后果。宋朝的金钱大多花在“三冗”上面了。所花金钱从何而来?一是靠社会经济的发展,一是靠税收。国家征税有了钱,再去养“三冗”,往复循环,没完没了,如何不会“积贫积弱”呢?如何不会“动荡不安”呢?这,就是令人迷惑不解,且让人十分困惑的宋朝。

关于宋朝的所有奇闻异事,也就从这个令人迷惑不解且十分困惑的朝代开始解起吧!

(全文完)

[责任编辑:付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