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酒香四溢说缸坊

早年有个故事,说陕坝郊区有位农民,赶着牛车到陕坝酒厂拉酒糟,回家时躺在酒糟上,被酒香陶醉,一路酣睡,任老牛独自拉回家中方醒。大呼曰:好酒好酒!

许多在杭后逗留过的外地朋友说,每当清晨漫步在陕坝街头,就能闻到一种淡淡的酒香味,他们说,这个味道好,养人。是的,那正是河套酒业酿酒的味道。

资料记载,河套地区的酿酒最早出现在康熙年间,到清末民初,凡人口集中的地方,就有酿酒的作坊。之后有了许多以“缸坊”命名的地名:缸坊圪卜、缸坊圪旦、缸房渠等。

这一时期,杭后地区的商号也随之大批出现。如“大发公”“玉隆永”“蛮会”等,民间酒坊逐渐多起来。“玉隆永”商号,由晋商沈家兄弟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创办,位于今团结镇巨和桥村四、五组一带,以后遂成这一带的地名。“玉隆永”商号地处旅蒙驼道必经之处,蒙、汉商人经常在此进行皮毛、牲畜、日用品等交易,打尖、贸易的客商络绎不绝,旅馆、饭店、酒肆等相继出现,还吸引来外国传教士在这里建起了洋教堂,成为塞外一处繁华之地。商号乘机办起了酿酒坊,时称“玉隆永酒坊”。 

当时“玉隆永”酒坊生产的60度白酒曾远销包头、固阳、绥远、陕西、山西、大库伦(今蒙古国)等地,供不应求。当时的烧酒利润可观。1斤白酒可换驼毛2斤、羊毛3斤、糜子5斤或大山羊皮1张。

1939年,傅作义部队进入后套,数年,陕坝人口达5万余,工商业增至800余户,酒坊自然不在少数。民国期间,距陕坝30里远的米仓县境内曾有缸坊多处。民间酒坊生产一般有季节性,农闲时是旺季,农忙时停产。但也有少数酒坊则常年不歇。其中,头道桥镇境内的缸房村鼎盛时每天产酒300斤左右,销往后套周边及蒙古族聚居区,包括现在的蒙古国。北路走旱路,用骡马驼或用牛车拉,包头一带走水路,从园子渠码头或杨家河装船走黄河。

1952年“地方国营陕坝制酒厂”成立,各地小缸房相继关闭。当前,河套酒业这张名片可谓家喻户晓,“河套王”成了“中国驰名商标”,走遍大江南北,酒香绵延不断。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