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镌刻在输电线路上的忠诚 —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纪实

 

输电人正在攀爬铁塔即将进行高空作业。闫晨光 摄

在素有黄河明珠之称的乌海市,有一群守护光明的人。他们穿行在大漠戈壁、荒山旷野,有杆塔的地方就有他们的足迹;他们登杆走线、带电作业,在百米高空的高压线上身轻如燕;他们召之即来,来之能战,守护着黄河岸边几万家企业、几十万个家庭的用电安全,为乌海当地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他们就是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内蒙古电力公司所属的一个科级团队,曾两次创下所辖220千伏输电线路全年“零故障”的安全记录,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4个班组获“全国质量信得过班组”、全国工人先锋号、自治区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5人,“内蒙古好人”3人。

他们是一支战斗在生产一线的电力铁军,在苦脏累险的岗位用忠诚和敬业、责任和担当展示着内蒙古电力人的圆梦情怀,用跋涉的身姿在电力战线上铸就了一支值得信赖、可以倚重的重要力量。

把艰苦踩在脚下

输电专业是电力系统最苦最累的专业,没有人愿意干,再加上乌海是重工业区,线路污染严重,工作量自然更大。但乌海输电管理处的员工却把这些苦脏累险踩在脚下,他们认为,这是职责使然,必须担当。

乌海输电管理处担负着乌海地区35千伏至220千伏不同电压等级共计1360公里高压输电线路、5300多基铁塔的运行维护工作。这些线路和铁塔大部分架设在高山、河涧、荒漠中,光是沿塔巡线就很辛苦。巡线工一年四季风餐露宿,夏天骄阳似火,冬天冰天雪地,就着山风吃面包、喝凉水是家常便饭的事。工作虽然枯燥、乏味,但他们对自己分管的线路却像对孩子一样充满耐心、用心呵护。他们把线路台账梳理成“家谱”,对所辖线路的健康状况时刻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发现安全隐患,及时诊断检修。有时抢修,车到不了山顶,他们就背上十几斤重的工器具一步一步爬上山,检修完再背着回来。据初步估算,该处每年人均巡检1800公里,检修人均攀登杆塔200基、紧固螺丝3000道。他们行走在高山沙漠、戈壁荒原,用双脚丈量输电线路长度,在野外的孤寂中品味艰辛、艰险、艰难,在守护光明中展示坚强、坚韧、坚守。

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带电“超人”。他们经常爬上六七十米甚至百米高的铁塔,穿着十多斤重的绝缘服或屏蔽服在高压线“噼啪”作响中带电作业,接受心理和体力的挑战。这是一项充满危险的工作,但现任输电处处长的郑璐一干就是6年。他记不得爬了多少次铁塔,检修了多少条线路,流了多少汗,他只记得完成任务时的惬意与欢颜。有一次,乌海一个矿区因开山放炮致一条高压线损坏。线路跨越山区,停电处理至少需要2天时间,部分企业将会因此停产,同时也会影响内蒙古西部电网向北京送电。情况紧急,他们决定带电检修,郑璐亲自登塔。烈日下,他和同事塔上塔下奋战4个多小时,终于恢复了供电。当穿一身屏蔽服、在架空电线上完成任务的郑璐缓缓挪下铁塔,褪去屏蔽服时才发现,里面的衣服竟能拧出了水。这种“玩命”的活儿,对他们来说习以为常,高高的铁塔成了他们挑战自我的舞台,他们将“相融聚合力,山高我为峰”奉为座佑铭,将克服困难的勇气转化成自我提升的能量。

在野外,飞鸟喜欢将巢建在塔上,极容易造成线路短路。为此,乌海地区所有的铁塔上都要安装防鸟针。2015年5月,输电处在220千伏库棋线路314基铁塔上安装防鸟针,这条线路总长240公里,跨越工业园区、山地和沙漠,是输电处所辖最长的一段线路。为了节省每天往返时间,大家干到哪就住在哪,搭帐篷、架炉灶……10天的风夹沙裹,他们嘴唇干裂,一张嘴就流血,话也不能说,饭也吃不好。等任务完成后,他们一个个成了蓬头垢面的“野人”。当时正好处里李海军的爱人顺路来到输电处,赶上一拨人从矿区回来,她瞅着一张张黑脸,站在丈夫的面前竟没认出他的老公。那些天,他们最幸福的事就是跑到有信号的地方给家人打个电话,报一声平安。2013年,乌海电业局考虑到老职工在野外工作的风险与辛苦,决定安排他们到一些较为轻松的岗位上工作。可通知贴出去半个多月,没有一个人来请调。今年50多岁的闫士兵是输电处的一名老员工,他说:“输电工作虽说苦累,但心里舒坦。”

他们喜欢披星戴月地回到市里,看着万家灯火那种敞亮的感觉,禁不住地自豪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们亲手点亮的!”

向“大国工匠”看齐

电力系统有句戏言:“线路工人没文化,干活就凭胆子大。”但乌海输电管理处的员工武能攻坚克难,文能技改创新。在他们朴素的认知里,“大国工匠”的精神,就是看好自己的设备,改进操作工艺,对每个设备、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

走进输电管理处,有一间面积不大的“郑璐创新工作室”。听着郑璐如数家珍的介绍,看着一件件他们自主研发的工器具、一张张获奖证书,不禁肃然起敬。近3年,他们共“诞生”了56项技术革新、管理创新的工作方法和成果,6项成果获国家级专利技术,并在生产实践中得到应用推广。其中自主研发的“带电紧固螺丝装置”,可在输、变电设备带电运行情况下,处理因螺丝松动造成线夹发热故障。这项技术使用1年来,创造经济效益33万多元。该项成果一举拿下内蒙古电力系统、自治区、中国质协成果发布3项一等奖。他们通过“职工创新工作室”这一创新平台,广泛开展技术攻关、发明创造、技术改进等活动,输电线路耐张卡具、多功能爬梯、架空线路出线飞车等30多项创新成果应用在输电线路的维护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他们在技术攻关中培育了向“标杆”看齐、勇作“标杆”的精神,推动输电各项工作的高标准化,每个岗位的标准、每个流程的标准、每个职工的标准都定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保证了工作一丝不苟,操作绝对精益求精。

为积累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他们强化专业培训,建立了“一对一”培训机制,让有工作经验、取得科研成果,或在历年技术比武中取得好成绩的老队员与新入职的年轻队员结成互助对子,在日常巡查中“传”,在停电检修中“帮”,在抢险救援中“带”,结合经常性技术比武活动,全方位带作风、教技术、提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他们中获得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人员,由2005年不足25%迅速增长到目前的79%。2012年,在内蒙古电力公司职业技能大赛上,他们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输电、配电线路带电作业两个专业团体第一名,同时包揽个人前五名。从2008年至今,连续三届夺得内蒙古自治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输电带电作业团体第一名。今年4月,他们在全区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带电检修专业比赛中再次夺冠,个人包揽前六名。短短几年,他们产生出国家级、全国电力行业、自治区级等各类技术能手5人,7项QC成果获全国优秀成果奖、9项获自治区级QC成果一等奖。

如果说创新意味着效益和市场,那么输电人如火山喷涌的创新活力,意味着当今国企员工主人翁意识的回归与崛起,折射出内蒙古电力公司员工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中迈出的豪迈征程。

用军魂铸就电力铁军

走进输电管理处,打开他们的作业柜,你会看到工具、衣帽、用品摆放整齐划一,与部队营房一个样儿。外出巡线或检修,一色的迷彩工作服,绝缘鞋、绝缘手套、绝缘安全帽等装备一样不少,即使在盛夏,任凭汗流浃背,他们也一样会将像一层厚厚铠甲的绝缘服裹在身上。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输电处的职工以男性为主,复转军人占到一半以上,郑璐就是2009年“全国优秀复转军人”。他们坚持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将军人雷厉风行、英勇顽强、敢打硬仗、执行力强的军人作风带到工作中,打造出一支输电铁军。

2008年春节期间,乌海地区出现了罕见的黏雪天气,高压输电线路发生了冰冻灾害,一夜之间6条220千伏线路发生跳闸。输电处接到抢修命令,迅速组织人员除冰救灾。整整10多天的时间里,他们都在铁塔上清除覆冰,清扫绝缘子,恢复供电。

除了常规的巡线外,他们要时刻防备突发情况,像战士一样,全天候、全时段备勤,召之即来、消除故障、保障安全。

“我们的干部、党员与员工同吃同住同装。下线路或检修时,大家都身着清一色的迷彩服。执行艰难任务时,冲在最前的是党员、干部,最后撤离的也永远是党员、干部!”乌海电业局党委书记赵昶谈起这个支部的党员干部时赞不绝口。

“如今输电处已换了几届领导,但输电领导冲锋在前的作风没有变,这种作风感染着每一位员工,铸就了输电处‘特别能战斗’的‘军魂’!”

就是这支铁军,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勇于担当,不但为当地各类大型赛事、重大会议、应急抢险提供优质服务,还在平日里义务参加文明创城、爱心救助等各类公益活动。他们的志愿服务队发挥自身职业特长,积极参与当地的各类应急抢险工作,为当地企业多次挽回巨额损失,被当地企业称为“闪电救星”。他们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为孤寡老人、残疾人、低保户、敬老院等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特色用电服务。他们10年来持续帮扶高龄孤寡老人,主动承担老人日常生活的全部电费,定期进行用电安全检查,主动帮助老人打扫房间、整理家务、洗衣摘菜;他们为乌海市实验小学身患癌症的李亚轩同学捐赠善款,给病中患儿送去关爱;他们开展“爱心助学活动”,常年帮扶海南区九小张翰文同学,帮助其点亮求学梦。

但就是这样一群充满爱心的人,却一次又一次地扮演着“狠心”的角色。“内蒙古好人”、输电管理处班长贾鹏在技能大赛封闭学习1个多月没回过家,当天真的孩子在电话中委屈地大叫:“爸爸,我是不是捡来的?”时,这个“狠心”爸爸握着手机的手突然颤抖了,喉头哽咽了;当高大帅气、技高一筹、号称“带电王子”的原带电班班长金宝,一而再、再而三地相亲却每次因为这样、那样的执行任务而“狠心”离去时,他真诚道歉的脸分明写着“我多想……”。

他们是铁塔一样的男人,他们的爱像输电线一样绵长而辽阔,他们的爱早已融入那乌金之海,融入黄河明珠的灿烂星河中。

 

向榜样学习 向标杆看齐 

爱岗敬业,创新实干,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电网守护者们几十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下不同凡响的业绩,让我们见证了新时期国企一线员工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堪称我们身边的楷模。

大处显精神,小处闪光辉。他们不畏艰险,在百米高空的高压线上带电作业,于守护光明中展示坚强、坚韧、坚守;他们风餐露宿,就着山风吃面包、喝凉水,在野外的孤寂中品味艰辛、艰险、艰难;他们忠于职守,两次实现全年输电线路“零跳闸”,在服务客户中体现电力人的责任担当。他们把自己的岗位当成是创造人生价值的最佳平台,用满腔的热情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他们身上,集中反映了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积极进取、自主创新的创造精神,勇攀高峰、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6项成果获取国家级技术专利,7项获全国优秀成果奖,9项获自治区级QC成果一等奖……这些都是他们在日复一日平凡的工作中,不断用心钻研、勇于创新、精益求精,取得的丰硕成果。

榜样是最好的说服,示范是最好的引领。在输电处,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他们在业务上学在前,在工作中冲在前,身体力行、率先垂范,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带出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实干、特别能协作、特别能奉献的职工队伍,更是为提升国企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树立起示范标杆。

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我们向他们学习,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履职尽责、实干圆梦,以实际行动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刻苦钻研、创新创效,以丰硕的创新成果展现当代技术工人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要像他们那样,心有大爱、勇于担当,以无畏的责任与担当树立国企忠实履行社会责任良好形象。学习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的先进事迹,我们还要与强化基层党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与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和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做好本职工作,成为工作和学习的标杆。

少数人的坚守,铸就的是精神高地;多数人的见贤思齐,就能成就精神高原。向榜样学习、向标杆看齐,我们更要以乌海电业局输电管理处为镜,赓续楷模精神,引导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立足岗位、实干圆梦,模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打造祖国北疆亮丽风景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内蒙古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