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神话与诗 不灭的文明与文学之光

书名: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

作者:叶舒宪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简评

这是一本相当厚重的书,作者叶舒宪,以文学人类学学科的开拓和研究见长,这次,又以四重证据法,实现了学科交叉与知识的创新整合,拓展了中华文明探源的神话学研究范式。

神话,对常人而言,第一印象多是虚幻缥缈不着实际的,但在学者这里,却是一块丰富的宝藏。中国神话研究的大家袁珂先生认为,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一群木偶而已。从神话的内容,我们可据以了解先民的生活背景和人文反映,这就是神话的功用之一。有些历史学家非常看不起神话在历史中的地位,质疑中华文明的长度和厚度,但正如本书立论所言,文明的发生必伴随神话信仰。玉石神话信仰催生了华夏文明,玉器时代到金属时代的转换衔接轨迹,文明国家核心价值的形成及其物质原型等等,均可以在神话中得以捕捉和把握。

作者写道:“文学的”神话观在几乎一个世纪的时间里占据了主导性的地位,说到神话就如同说到虚构和幻想,导致现代中国学术语境中神话定位的偏狭化和虚幻化。在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除了个别有文学兴趣者之外,国内学人一般较少关注神话。唯有在中文系的民间文学课堂上,才有稍微系统些的神话学知识传授。唯有在以虚构和想象为特色的作家、艺术家那里,神话才大受欢迎。在科学主义看来,人文学科之所以不算“科学”,就在于其非定量分析的、不能得到实验室验证的研究范式有“虚”的嫌疑;而神话学在人文学中的地位,由于其研究对象的先天限制,难免被放置在最“虚”的一端。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人文学建构总体上偏向科学和实证一端,“社会科学”对人文学的吞并就是明显的证据。时至今日,当我们提出神话研究如何有效地结合考古新发现,利用跨学科整合视野展开中华文明探源的课题时,难免有人会怀疑和不解。

由西化的科学主义范式建构起来的貌似合理的人文社会科学的分科制度,要不要经历反思批判和重构呢?这是20世纪后期勃然兴起的非学科性的文化研究大潮所激发出的问题,也是我们从事文明探源时对自己的学科归属、知识储备、研究工具的再认识的需要。后现代神话观在史学观念方面引起的变革同样是震撼性的,甚至有理论家要求用“神话历史”(Mythistory)这样的新合成词来替代流行已久的词“历史”。因为变革词语才能更加有效地变革观念,为“历史”与“神话”间的割裂与对立所导致的2000年错误赎罪!

文明起源研究关注新石器时代向早期国家的演进,这正是理性和科学建立权威之前的神话思维时代。所以对神话传说、神话叙事、神话思维、神话表象、神话仪式的综合研究,能够以特有的透视角度,为考古发掘的实物、现场,先民生活与信仰的遗迹等,提供文化观念上的理解和解释线索以及比较文化的理论分析模型。

这部相当砸手的大书捧读并不容易,尤其在当下这个流行刷屏阅读的时代。不过,身为中国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有更加清晰和明朗的了解,似乎是永不过时的诉求。那就打开这部书,走进我们曾经忽略、误解或是知之不详的神话时代吧。

[责任编辑:郭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