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贫困户点餐银行买单 内蒙古金融扶贫有新招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嘎查移民安置点向西望,越过绵延起伏的山丘,有一片灰蒙蒙的村落,姜永财曾住了60年的土坯房就在那里。

2016年3月,65岁的姜永财告别了与自己同龄的土坯房,这辈子第一次搬进了新家。姜永财是哈达那拉嘎查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是享受当地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的受惠者之一。

“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是内蒙古自治区近年来扶贫工作的重要切入点,近两年来,中国农业银行(以下简称农行)内蒙古分行作为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选定的首家合作商业银行,与政府密切配合,创新发展理念,转变服务方式,积极推进金融扶贫工作并取得明显成效。

产业扶贫——“扶真贫才能真脱贫”

这是一套60余平方米的新居,紧挨着的是一座400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眼下棚内挂满了红通通的西红柿和新栽下的葡萄藤。“房子够宽敞,大棚还能种瓜果蔬菜,我要感谢金融扶贫的好政策。”姜永财坐在新家的沙发上高兴地说。

2016年初以来,基于“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提高了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覆盖率的新要求,农行乌兰浩特支行了解到易地搬迁扶贫和产业扶贫国家给予补贴的政策,及时向市扶贫办提交了建档立卡贫困户金融服务方案,获得了扶贫办支持。

在哈达那拉嘎查,姜永财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搬进这所新房子需要花费7.5万元,他和妻子两口人通过政府实行的易地扶贫和产业扶贫政策,可以获得7万元的补助,既解决了住的问题,又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

“产业‘菜单式’扶贫真正做到了因需设置、调和众口、一户一法,实现了‘家家有增收产业,户户有脱贫项目’,有力地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步伐。”农行兴安分行行长汪杰对记者表示,金融产业扶贫的思路,一改过去单纯发放扶贫资金或者政府大包大揽的扶贫模式,以产业带动,扶勤不扶懒,激发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积极性,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景堂模式”——“大户带小户、富户带穷户”克服担保难题

2011年,科右前旗巴拉格歹乡的刘景堂刚刚创建了俊伟专业养殖合作社,因为具有丰富的养殖经验,合作社的肉羊销售始终供不应求,但受制于自身担保资源有限,空有一身“好武艺”的刘景堂,始终未能有效扩大合作社的养殖规模,也未能拉动当地农牧户一同脱贫致富。

怎么才能帮助到刘景堂这样的乡村能人,并发挥其扶贫带动效应呢?农行科右前旗支行及当地扶贫办关注到这个现状,一起召开专题会创新出了“景堂模式”,即将当地的20名特困户编入刘景堂的合作社,使其成为该合作社的成员,然后设计出“联保+刘景堂集体土地承包权及地上定作物抵押+刘景堂个人部分动物资产存栏抵押”的模式。

该模式使贫困户有了稳定收入来源的同时,又解决了刘景堂融资难的问题,达到大户与贫困户互利双赢的效果。农行内蒙古兴安分行副行长张雁春对记者解释,农行向合作社成员统一授信,由刘景堂个人全程全额担保,贷款由合作社统一购羊、统一管理、统一销售,20名特困户每年可分得合作社经营利润的30%,一年一结,一贷3年。

农行兴安分行三农部总经理汤晓丽介绍,“景堂模式”改变了对农牧民支持的思路,创新了担保模式并具备可复制性,真正实现了产业带动、行业带动、区域带动的扶贫富农理念。而截至2016年7月末,农行科右前旗支行累计发放“工程”贷款超过5.02亿元,支持农牧户6297户,全旗嘎查覆盖率达到了73.36%。

只有通过扶持生产、发展产业、增加收入才能有效解决这些人的脱贫问题。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韩建刚表示,“金融扶贫富民工程”给农牧民在产业发展上提供菜单式选项,让市场帮助农牧民决定如何“点菜”,有效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的主导产业,使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增强了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的农畜产品市场竞争率。

政策兜底——政府风险补偿金“护航”新型经营主体

想起2014年大丰收的油菜,阿尔山市白狼镇的种植大户陆传革依然懊悔。127万斤的收获量让他大喜过望,但由于缺乏油菜籽烘干设备,山区又缺乏平整的晾晒场地,大量的油菜籽出现腐坏,陆传革只有满心的无奈和痛惜。

现如今,这种情况再不会发生了。身为专业大户,陆传革和他的同事们的种植经验不断增加,规模也不断扩大,作为当地农业转型和发展的带头人,得到了农行的大力支持。阿尔山市扶贫办在农行存入保证金1000万元,采用“政府风险补偿金+新型经营主体(专业大户)”模式,发放贷款。

以陆传革为例,他承包了上万亩土地,通过上述模式,2015年顺利从农行贷款150万元,扩大了农场生产规模,并且采购了专业烘干机。“既要尊重金融机构的自主经营权,也要用‘有形的手’弥补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问题。”阿尔山市扶贫办主任刘怡鹏表示。

农行内蒙古分行农产部副总经理曹德刚表示,截至2016年7月末,农行内蒙古分行已经累计投放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贷款220.47亿元,支持了43.5万户(次)农牧民、122户扶贫龙头企业。

有效的付出,加倍的收获。“金融扶贫富民工程”既是扶贫开发机制的一项改革,也是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模式的一次创新,通过将扶贫资金做风险补偿,发挥扶贫资金的杠杆作用,以市场化运作的形式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将金融与扶贫最大程度地进行融合,助力精准脱贫。

[责任编辑: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