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看贵德如何串起黄河谷地 “大景区”

青海,是中国第二大河流黄河的发源地。贵德,则因“天下黄河贵德清”的题名而饮誉国内外。

贵德地处黄河谷地,上有龙羊峡锁关,下有松巴峡守户,四面环山,平川开阔,土地肥沃,钟灵毓秀,素有高原“小江南”之称。

春有梨花香满园,夏有清清黄河水,秋到摘果好时节,冬来赏阅雾凇大天鹅……躺在黄河臂弯里的贵德,每一季、每一处都有如一幅波澜壮阔、引人入胜的山水画轴。

青海新闻网讯 在全球经济低迷,国内发展步入中高速增长的转型时期,作为第三产业龙头的旅游业却逆势生长,行情看涨。

这一现象,同样体现在地处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境内的贵德县。贵德县旅游局局长马敏勤介绍,近年来,该县积极适应“新常态”,依托自然景观丰富、历史文化厚重、民族风情独特的资源禀赋,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要路径,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高原养生休闲度假区”品牌,朝着“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5A级景区、全省旅游集散地”的发展目标坚定迈进。

2015年,贵德县旅游人数达2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实现8.4亿元。

今年,该县预计接待游客330.8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26亿元,将分别增长21%。

上善若水——传承和合相生的人文底蕴,立足自然景观丰富的优势,坚持政府主导,科学统筹规划,推动发展县域大旅游。

数据显示,黄河流经贵德78公里,自西向东横穿全县中部,犹如一条丝带般蜿蜒起伏,化育得两岸良田万顷,林木葱郁,瓜果飘香。

因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水,也使得中原王朝、鲜卑、吐蕃等文明在贵德留下了或浓或淡的历史印记。境内“马家窑”、“卡约”文化遗址、汉唐古堡,明清楼阁,不仅记载着贵德的沧桑历史和文明演进,而且吸引了八方游客的驻足留连。

其中,尤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集儒、道、佛于一体的明清古建筑群玉皇阁而声名远播,成为贵德多元文化、多种宗教融合相安、和谐共存的历史见证。

“黄河既是一条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的自然河,又是一条孕育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母亲河,母亲二字本身就包含着丰厚的人文内涵。所以,对黄河旅游区的开发,应把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统一起来思考,尽可能做到二者的完美结合。只有如此,这片黄河谷地才能显示出个性并独具魅力。”业界认为。

近年来,随着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思路的日益清晰,贵德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按照“高起点规划、大手笔运作、高品位建设、强力推进”的要求,依托“黄河文化旅游节”主题文化活动、“水与生命音乐会”、“环湖赛”等国际知名赛事以及“天下黄河贵德清”等一系列旅游宣传推介,突出旅游项目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品牌,县域旅游人数和收入逐年上升,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事实证明,通过几年的努力打造,诸多节会赛事的含金量早已无人质疑。而这些响当当的品牌赛事,反过来又成为贵德县吸引游客前来一睹风采的理由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文化体育产业正在成为贵德旅游产业的新引擎,带动力不可小觑。

据介绍,通过“环湖赛”这一国际赛事,贵德县如今的农家院、还有宾馆经营越来越好。因为一些赛事到贵德来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直接拉动了全县第三产业,一年比一年老百姓各方面的收入不断增加。

在政府主导,市场参与下,如今的贵德县已陆续修建了几处新的大型人文景观,如丹霞地质公园、福运轮景区、南海殿景区,以满足不同游客需求。正在建设的梨花小镇和千姿湖景区,也将吸引大量休闲养生为主的观光游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县将张荫西、格桑多杰、王文泸等当地文化名人的庄廓院的保护,纳入领导班子的议事日程,纳入贵德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当地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中,“这体现了贵德县领导者难能可贵的文化情怀。”原青海省广播电视厅厅长王贵如在前不久写就的《有感于庄廓院挂牌》一文中说道。

据了解,自2010年贵德县旅游开发管理委员会成立以来,该县累计投资21.09亿元,先后实施了阿什贡国家地质公园、南海殿、贵德古城、黄河清旅游带综合开发、中华福运轮、乜纳塔、安多第一拉则群、游客服务中心等95个项目,旅游经济体系基本完备。

“今后,贵德将以黄河大峡谷、黄河地质公园为引领,整合旅游资源,全力打造大旅游、大景区,特别是要提升贵德整体旅游形象。”贵德县旅游局局长马敏勤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该县将实施旅游投资项目38项,通过投入大的项目,以大的旅游公司作为主体,加大旅游基础设施的改善,把贵德深层次的内涵挖掘出来,做黄河水上文章,让游客体验原生态的贵德黄河环境。另外,还将大力发展冬季旅游,通过温泉休闲度假、抢渡黄河极限挑战赛事等一系列冬季旅游活动,打造冬季旅游亮点,培育旅游消费热点,推动四季旅游均衡发展。

海纳百川——加快推进旅游综合改革,积极培育新型旅游市场,推动旅游与三次产业的联动发展。

海南州发展旅游业,希望在贵德,重点在贵德,潜力也在贵德。

天时、地利、人和,造就了贵德发展全域旅游的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同时,也促使贵德旅游业迈入厚积薄发、加速跨越的新阶段。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关键之年,也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贵德县旅游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一圈三线三廊道三板块”布局,立足自身独特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和品牌优势,对旅游产品和旅游基础设施等进行转型升级,着力加强旅游业与农牧业、水电工业、文化创意产业等其它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由观光旅游向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并重的转变。

作为首批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的贵德县来说,站在“十三五”新起点,正迎来旅游大融合、大发展的“春天”。

徜徉在58公里的“清清黄河休闲旅游带”上,我们不仅可以一览无余地观赏黄河水车、地质公园、湿地景观等由蓝天、碧水、丹山勾勒出的黄河风情长卷,而且可以移步换景地体验昭示灿烂黄河文明的非遗文化——则柔藏舞、黄河奇石和原汁原味的农家乐、牧家乐。

近年来,贵德县牢固树立大旅游观念,把旅游业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紧密结合起来,完善旅游要素,延长产业链条,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推动县域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业等特色农牧业发展。

如,支持和鼓励生态农业园区为旅游发展服务。随着全省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贵德农家乐通过政府补助、提档升级和优胜劣汰等措施,目前已经发展到162家,全县农家乐趋于平稳发展。

与此同时,为了支持鼓励现代农业生态园区为旅游服务,该县在现有的“农家乐”基础上提档升级,并立足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势特色产业,催生休闲、旅游及文化等衍生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有14家现代农业生态园,今年将继续推进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

随着现代农业生态园的建设,贵德农业生态观光休闲游不断发展壮大,为全县旅游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为了延伸花卉产业链条,该县将薰衣草的种植面积从2015年的93.3公顷扩大到133.3公顷,在薰衣草中提炼精油、香料,从而转换成旅游商品,供游客选择。另外,做大做强“贵德梨宴”文章,将单一的“软儿梨”研发扩大到各式多样的“梨宴”,让贵德梨文化走向了高端餐桌,丰富了游客的旅游餐桌不说,还大大彰显了高原绿洲优势。

数据显示,近年来贵德县以庭院经济为主的农(牧)家乐和以合作社为主的生态采摘园得到蓬勃发展。通过几年的提升和优胜劣汰,农家乐常态化经营户达到221余户,规模性生态采摘园发展到了13处,星级酒店8家,补齐增强了贵德旅游协调发展的一块短板。农旅、文旅深度融合让群众尝到了吃“旅游饭”的甜头,基本实现了与旅游市场的有效接轨,带动旅游就业人员达1.2万余人。

值得期待的是,今年通过PPP模式,贵德古城的开发今年将全面启动。随着古城开发,加上贵德国家地质公园、温泉等逐步形成的“一城一园一泉”的旅游整体发展格局,将逐渐呈现在游客面前。

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贵德的土地已成为旅游业生长的沃土,农业种植转换为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又转换成旅游产品,贵德旅游市场在融合中更加繁花似锦。

[责任编辑:郭晓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