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草原往事:夜宿羊圈

1974年,我在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中学(现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第一中学)工作。当时,“农业学大寨”的响亮口号响彻中国大地。

为了早日建成大寨旗(县),全盟上下都铆足了劲,要在水利上发挥巴彦淖尔盟的优势,多造水地,多打粮食。但由于多年来大水漫灌,使许多土地盐渍化而成为不毛之地,因此需要修建排水渠,以水洗碱。全盟统一规划要挖一条排水干渠,要求就在这一年的冬季完成。

按照要求,全盟各旗县都要完成本旗县地段上的排水干渠挖掘任务。乌拉特中后联合旗地广人稀,广大牧民又都生活在牧区,农区人口少,挖渠土方量很大,为使全盟排水干渠能够按时完成,旗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让全旗唯一的一所中学师生也到排水干渠参加挖渠劳动。口号是:战天斗地学大寨,誓把良田建塞外!

于是,巴彦淖尔盟乌拉特中后联合旗中学的校领导根据旗政府的决定,全校停课,把全体师生统一组织到了挖渠工地。但由于工地上人多房少,无法解决师生的住宿问题,只好在附近找生产队的场面、库房、农机仓库、牲畜棚圈安息。我带的一个初中班被分配到一座羊的暖圈住宿。所谓的暖圈就是:地上是厚厚的羊粪,整个羊圈用土坯墙围起来,其中一半搭上泥草顶棚,另一半是露天的。这对冬季夜晚的羊群来说,挤在泥草棚下,已经很暖和了,比在露天下强多了,白天则可在露天下晒太阳。

可是让人住在这样的暖圈中就不行了。野外的气温在零下20~30摄氏度,实在冷得不行。不知谁从哪里搞来两个火炉子和几节火筒子,于是就在羊圈里生了火炉子供同学们取暖。大家来时也未带行李,都是按照要求带的白茬大皮袄和毛毡,还有人带来了皮被子和皮褥子等等,尽管又破又旧,但挺实用。全班同学白天劳动,晚上也不睡觉(冻得也没法睡觉),相拥挤在大火炉周围取暖,说说笑笑拉家常,实在困了就迷糊一会儿。年轻人朝气蓬勃,尽管这样,白天照样出工到渠上挖土抬筐,出大力流大汗,浑然不觉劳累。四天四夜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没有一个人洗过脸,梳过头。

当全校师生完成任务返回学校时,连老师带学生个个蓬头垢面,露出一口白牙有说有笑地返校上课了。这一次,全校师生在广阔天地里得到了锻炼。文/李铁铭

[责任编辑:郭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