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为何火热时代更要珍视冷门学科

这两年的毕业季,因“一个人的毕业照”,原本默默无闻的北京大学古生物学专业“火”了。和其他冷门学科一样,这个专业不会有太多的人从事,却必须有人坚守、传承。自然科学如此,哲学社会科学同样如此,所谓“为往圣继绝学”。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就着力强调,“要重视发展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绝学’、冷门学科。这些学科看上去同现实距离较远,但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需要时也要拿得出来、用得上”。

任何学科都是人类知识探索的体现,本不应该有所谓“冷”“热”之分,这种区分只是人们从功利的角度来人为设定。人类知识的学科划分滥觞于现代科学的兴起。进入工业社会,学科划分日益细化,不光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壁垒分明,哲学社会科学内部也沟壑渐深。那些能够更加直接推动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升、财富积累的学科,成了所谓的 “热门”学科,反之则为“冷门”。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中,由于经济学、社会学等一些社会科学专业离人们的观察视野较之抽象的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更近,成果较哲学、人文学科更易被转化运用,学生就业前景相对更“好”,因而就成为“热门”,一些文史哲专业则被忽视,逐渐成为“冷门”。如哲学是冷门,逻辑学是冷门中的冷门,生命教育则是哲学、文化、宗教、教育、生物、医学等跨学科的冷门。

但“冷门学科”不是“无用之学”。从知识积累本身来说,冷门学科对学科建设的整体性、协同性意义重大。比如,哲学可以是对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的统领。由于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的具体领域对象不同,如果没有贯穿始末、统一的哲学考问,则具体社会科学就会脱离整体而陷入实用主义或经验主义的深渊无法自省。同理,缺乏人文科学的厚重积蓄,看似“有用”的社会科学将失却人文精神的引领,进而失去学科的人文维度。只有兼容哲学高度与人文维度的社会科学才具有可靠的求真务实性,才能真正发挥认识和改造现实的功用。

从知识创造看,冷门学科躲在学科交叉地带,往往出其不意揭示科学研究的新课题,对学科创新能力的贡献价值不可小视。冷门学科地带积蓄着前沿问题,是创新的源动力。冷门学科发展中的新领域新探索推动着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变革。所谓热门学科是因应此一时彼一时的社会需要而引发的“兴奋性”、“活跃性”学科,前沿冷门是由学术自身发展逻辑而来,能够在后世学术发展中成为人类知识积累的过程性基石。因其坚守学术基础性阵地,由冷门学科带来整个学科体系的理论创新成为可能。如哲学中的系统科学、控制论、自组织理论等新方法新理论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引发了整个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分析框架的变革。特别是,当自然科学和技术发展所引发的问题超出了自然科学范围,已然成为一种“科学”社会问题时,它的解决不可能再依靠单纯的自然科学理论及方法来解决,而需要有哲学社会科学的智慧参与,这种智慧恰恰是由哲学社会科学的冷门哲学提供的。如人工智能、克隆技术的科学伦理与道德思考等。这些跨学科整合为科学研究的创新发现提出了新命题。

冷门学科又往往肩负着传承民族记忆、将本国文化引入世界语境的重要使命。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冷门学科,有的恰恰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的特色学科,具有民族标识意义,容易为世界所认识和接纳。因而,在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冷门学科需要我们倍加珍视,持之以恒地坚守、发扬。

[责任编辑:贾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