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不能让仰望星空成为一种奢望

最近美国某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国际研究说,由于光污染问题,现在地球上已有1/3的人口看不到夜空中的银河。这项研究提到,城市地区是地球上光污染最严重的地方,基本上经济发达地区光污染都较为严重,北美近80%的人口与欧洲60%的人口无法看到银河。

有过城乡生活经验的人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在城市尤其是经济发达聚集了大量人口的一线城市,夜晚经常看不到星星,月亮都很少抛头露面。这与过去农村的生活大相径庭,儿时在农村生活,夏夜天高云淡,记得那时最大的乐趣就是晚上和小伙伴们一起在月光下做游戏,大人摇着扇子聊天,小孩们三五成群相互打闹。要说童年记忆,在月光下经历的这些时光大概是最难忘的。印象中如今在农村还能看到星星,不过频率是否比以前降低,能否看到银河,就不得而知。如今空气质量普遍变差,想必农村也不能幸免,在农村看到璀璨的银河,可能也已经是一种奢望。

星星之于儿时生活的意义,在我看来是多层次的,不仅打发了漫长的时光,孩子们仰望着星空,多少会提出一些大人们难以回答的问题,对于他们想象力的开发,星空可谓难得的素材。对神话和地球外文明的想象,对未来人生的向往,甚至提出类似“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都与星空有着一丝半缕的联系,有多少孩子看着星星而笃定今后要飞往太空,或者做一名科学家。面对头顶的繁星,谁不曾浪漫过?

星空下的儿时生活,对于很多人来说早已成为记忆。经常听见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没有童年,这样的判断并非没有依据,有西方学者曾经专门探讨这一话题,忧虑“消逝的童年”。角色、性格的复杂性,对世俗话题过早介入,工业时代的孩子们没有机会也没有时间像过去的孩子那样,把大量的时间打发在仰望星空上。对星空的诸多想象,恐怕很多时候都来自某一次郊外旅行,或者周末电影院的观影经历。这些年提及星空素材的电影里,印象最深的是李安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电影中当派在茫茫大海面对璀璨的星河,酷玩乐队那首著名的《paradise》随即响起,对伊甸园美好的诸多想象,在繁星的衬托下显得愈发真实。这似乎是这个时代的隐喻:只有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人们才能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星空对孩童有着特殊的意义,而成年人尤其是那些有诗情的人们,很多时候也拿星空来安放他们的浪漫情怀。如今时移俗易,新生代唱着逃跑计划乐队那首颇受欢迎的《夜空中最亮的星》聊以自慰,少了浪漫,多了一些有关“存在的意义”的困惑。关于星空的诸多浪漫,恐怕是一去不复返了。

[责任编辑:贾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