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岱海开启生态修复序幕

列入国家规划保护的365个好湖泊之一——内蒙古著名旅游区的岱海,如今“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这个位于乌兰察布市凉城县境内,被当地人民亲切称之为母亲湖的岱海,往昔每逢春夏秋季,举目望去,湖水碧绿,无边无际。然而,如今微风吹过,湖水却带来淡淡的咸中带腥的气味,湖边白花花的盐碱印、整天雾气笼罩的发电站、一根根直达湖边的粗粗排污管让人触目惊心。

有关资料显示,岱海最大面积已经从上世纪50年代的200平方公里,锐减到如今的77平方公里,且湖泊出现湖水污染加重、水位逐年下降、盐碱化程度加剧等一系列问题。这个集灌溉、饮用水源、水产养殖、旅游等功能于一身的内陆型咸水湖,已经对当地经济发展及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稳定产生了消极影响。

凉城县副县长王安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由于某些客观因素,如城镇化及工业化进程加快,凉城县从岱海抽取工业及生产生活用水量逐年大幅增加,传统农业缺乏引导和资金、技术支持,灌溉效率低,水资源浪费严重,局部超采地下水加之雨量减少,各支流天然水补给入不敷出,造成了当前岱海水资源污染、匮乏、供需缺口巨大的困局。

对此,凉城县委副书记王大河心情沉重地说:“重视岱海水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这是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我们必须从长远考虑加大保护力度。”

基于这样的考量,凉城县在综合考虑岱海节水、旅游、生态建设、文体旅游项目、周边农户增收等因素后,制定出了《修复岱海水生态,保护岱海水资源项目实施方案》这个长远的目标规划。

“村民们一直盼望着政府出台治理岱海的相关政策,总体上讲大家都是支持和配合岱海治理的。”紧邻岱海数十里的麦胡图苜花村村长杜月林说,从去年9月开始,村里就广泛宣传治理岱海的相关政策,让农户充分了解到实施项目的目的、意义以及将来会享受到的成果,农户对于发展设施农业、改造观光旱作彩色农作物、造林绿化比较支持。

负责土地流转专项工作的岱海镇党委书记师翠琴称:“村民对原水浇地每年补贴500元/亩、旱地每年补贴200元/亩的土地一次性流转分年补贴办法还是认同的,并且已经有大半村民签约。”

据了解,此次岱海治理项目总投资6亿元,其中水地改旱地5万亩,补贴农民3亿元,原有农户不再耕种;现有机电井,全部关闭封存;湿地保护范围不再开垦,对耕地进行节水改造意味着对岱海进行了间接补水。5万亩耕地改造后每年至少可节水500万立方米。

记者从修复岱海水生态、保护岱海水资源项目指挥部获悉,对岱海的补水将实现多样化,间接补水还采用技改手段,2020年前完成岱海电厂水冷变空冷技术改造,改造后每年可节水约855万方;对全县境内的生活污水、工业污水进行回收再利用,管网配套完成后按90%的污水处理率,年可利用中水约328.5万方。

凉城县水利局局长朱俊和坦言,岱海补水最主要靠直接补水,政府将对永兴水库加固扩容,由原来的1568.7万立方米库容增加到2325万立方米,项目完工后每年可向岱海补水约350万立方米,另规划在蛮汉镇(水磨、中沟、太平寨)和永兴镇(照山夭)境内新建4座水库,建成蓄水后每年可向岱海补水约1500多万方。此外,还将积极向自治区、黄委会争取黄河用水指标,实现“引黄入岱”。

凉城县委副书记、县长尉代青表示:“修复岱海水生态,保护岱海水资源项目完成后将有效改善岱海周边生态环境、改善地膜对岱海周边土地产生的污染,起到涵养水源、增加降水、改善项目区气候、减少自然灾害等作用,有效提高一、三产业发展水平,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水生态文明建设绝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久保持专注和投入,需要政府科学引导,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更需要老百姓的理解和支持。作为记者,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关注、参与、支持岱海水生态文明建设,期待岱海早日恢复往日容颜,更好、更长久地造福于当地百姓!

[责任编辑: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