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颐和园测绘笔记》还原慈禧时期的“夜宴”

 

《颐和园测绘笔记》封面 (资料图)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已授权人民网读书频道进行连载,禁止其它网站转载,如需转载请与出版社联系】

编者按:颐和园是北方皇家园林代表,其建园史可以追溯到乾隆中期的清漪园。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颐和园实际上是经过历次维修和增补以后的结果。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梁雪,带领学生三次测绘颐和园(分别是2006年、2011年和2013年)后,根据其间的日记和笔记整理出一本日记体随笔集《颐和园测绘笔记》,首次详细地记录古建筑测绘的全过程,并将遗址与原始设计与今天的景物进行对比和考证,解码这座皇家园林的前世今生。光绪、慈禧太后、袁世凯、康有为、王国维、张大千、柳亚子、梁思成等历史人物以及他们背后隐藏的政治动机,也渐渐浮现出来。

精彩书摘:

德和楼,涵虚堂,北配殿,多宝塔

(2006 年7 月10 日,周一,雨后,阴转晴)

夜里被窗外的雨声和看足球赛的叫喊声吵醒,由上铺下来打着雨伞去院门口的厕所方便,一路上经过的办公室和会议室里都亮着灯,电视机前稀稀落落地坐着一些看球赛的男女同学,又到了四年一度的世界杯足球赛时分,由于时差原因,中央台转播的重要场次往往都排在下半夜;在会议室门口看了一会儿还是回屋睡觉了。

也正是因为观看世界杯决赛,很多同学天快亮时才回去睡觉。面对这种情况,出于安全考虑,带测绘的老师们临时决定上午安排同学在颐和园内参观,属于来去自由的活动。

同学们先在研究生阿龙带领下参观园内的两个售票区和龙王岛上的主体建筑,两个需要购票参观的景点包括:颐和园食堂院落隔壁的文昌院和玉澜堂后面的德和楼。

文昌院位于我们测绘的东宫门区到文昌阁之间,这组建筑为光绪时期所建,当时的功能为奏事房、电灯公所和御膳房,后来这片区域改称文昌院,主体部分为两座并列的四合院,现在已改为具有展馆性质的一组建筑。目前在里面展出颐和园内遗留下来的文物精品,成为构成颐和园历史和文化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展馆内分为综合陈设馆、书斋、瓷器馆、玉器馆、青铜器馆、珍玩馆等六个专题展馆,展品中有上自商周、下至晚清的中国精品文物和部分近代的外国文物,皆为当年皇家陈设艺术品和生活用品,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人行其间有目不暇接之感。

印象较深的是其中综合馆的设置,利用展示大厅的中心部位展示一组皇室宝座,包括镶嵌有景泰蓝背板的紫檀宝座,宝座后面的、镶嵌景泰蓝画心的五扇屏风,立于宝座两侧的紫檀香炉架等;同时利用宝座区前面的两根立柱悬挂一副对联,字句是:天外是银河烟波婉转,云中开翠幄香雨霏微。尽管目前在仁寿殿、玉澜堂等建筑内也保留着当年的室内陈设,但因为距离、光线等原因,游人们在那里看到的并不如这里真切。只是这一室内空间并不是原来设立在这里的历史原貌,而是利用建筑构件所拟建的一处皇室空间。十年前在美国考察建筑时,在很多博物馆中也曾发现这种利用古典家具和其他装饰物所形成的典型空间,对于美国人了解东方文化还是大有益处的。

在清朝至民国之间很长的历史时期,社会上能够让市民们参与的娱乐活动并不多,戏曲成为国人的主要娱乐活动,上自皇室贵族下至黎民百姓大都钟情于此,也由此带动了京剧在北方的形成和发展。

慈禧曾是“京剧超级发烧友” 常在德和园看戏

德和园大戏楼为清末皇室在颐和园驻足时观赏戏曲的主要场所,其规模可以媲美于紫禁城里的畅音阁和承德避暑山庄的清音阁,三者并称为清宫三大戏台。实际上,颐和园原有的小戏台设在听鹂馆,建于乾隆时期,光绪时复建;但慈禧太后嫌它规模小,又于1892年新建了这座位于仁寿殿北侧的德和园大戏楼。在清漪园时期,这块基地上设置有书斋性建筑—怡春堂。

目前的这组建筑从光绪十八年(1892)开始兴建,于光绪二十一年(1895)完工,属于重修颐和园时期的几大工程之一。扩建后的建筑群为四进院落,在南北轴线上依次排列有院门、大戏楼、颐乐殿、后罩殿、后垂花门等建筑。轴线上的大戏楼为坐南朝北的楼式建筑,隔着院落与南向的颐乐殿相呼应。颐乐殿面阔七间,室内正中设宝座,专为慈禧太后看戏所设。殿后的四合院,正北的五开间为后罩殿,左右两侧为耳殿,供西太后听戏时更衣、休息之用。

现在到德和园参观的游人,更多地关注设在第二进院落的大戏楼。戏楼共有三层,高达21米,主台的台口宽17米,戏台的顶板上有天井,在二层设有绞车架,方便演出大型剧目时准备机关、布景使用。台底设地井和水井,可以根据演出需要往台上喷出水柱。另一方面,演员可以根据剧情需要或由二层的天井下降,或由下面的地井钻出,增加了演出的立体感和丰富性,更适合于演出有关神话情节的故事。

据清宫档案记载,从光绪二十一年大戏楼建成到光绪三十四年慈禧病故,十一年里这位太后在此看戏262天次,最多的一年中看戏40天次。她每次来园的第二天必在这里安排看戏等活动,应该算作“京剧的超级发烧友”了;据戏剧界评价:老太后对京剧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说是“活动”,当然不是慈禧个人和身边几个女官的事,而是如同今天“夜宴”一般宾主交往的社交活动。当天的主人慈禧太后会坐在与戏台正对的颐乐殿中,左右由后妃、公主和福晋们陪同,光绪只能坐在前廊上陪看,其他得到赏赐的王公大臣则分坐在颐乐殿的东西两廊上;这时为了保证“男女大防”,太监们会在颐乐殿的南向两翼支搭好幔帐,使看戏的大臣们只能看戏,不能偷看老太后和她周围的女人。

目前的颐乐殿室内依旧按原状陈列,开间正中摆放着紫檀木宝座,后面摆放着金漆雕刻内嵌珐琅料的五扇围屏,屏心部位为百鸟朝凤图案,屏风上端挂有“荣镜登闳”的金匾。因家具和帷幔的颜色多为金黄色,被阳光一晃,室内显得很是明亮。

现在,院落两侧的东西两廊作为小型展廊使用,陈列着慈禧太后看戏时所用的衣物和文房用品等,印象较深的是放大的太后照片、慈禧写的大字书法以及落有“大雅斋”的专用瓷器。在这里参观时,请了一位穿着清式旗袍的年轻女子为我们讲解展示器物的历史,她为了考验我们对她所讲内容的记忆力,曾不停地追问我们:慈禧所用的“堂号”款是什么来着?看着同学们没有回答她就很得意,我忍不住就在人群背后低着嗓音说:大雅斋呀! 再看着她表情上的变化和巡视的目光,我和几个站在后面的男同学就笑出声来。

在这里隔着玻璃仔细地端详“大雅斋”的款识:一般在器物的显著位置上(盘、碗、碟等在器内,其他在器表)书红彩楷书“大雅斋”,旁边钤印椭圆形、双龙环绕的红彩篆书“天地一家春”,器物底部书红彩的“永庆长春”楷书款。这类瓷器在收藏界被称为慈禧生活用瓷,从器物造型到颜色纹饰都充满了女性色彩:秀丽精巧,典雅柔和。

在留存下来的慈禧瓷器中,花盆占了很大比例,这也与她酷爱鲜花的习惯有关。

慈禧的御前侍女德龄在《清宫二年记》一书中说:太后除掉权势财货外,花卉也许是伊最宝贵的嗜好品了。在清宫旧藏的多幅照片上,慈禧都在摆满鲜花的厅堂里或站或坐,周围则装点有鲜花,多为兰花、菊花、荷花和牡丹。

据称,颐和园三海以南海(指养水湖)为最,遍海(湖)皆植荷花,园内还请专人管理三四千盆菊花,种类也在八九十种以上。表现出慈禧作为女性政治家的柔美一面。[1]

现在的戏台上也有定时演出,一些早些时候进来的游人就挤在颐乐堂前临时搭建的木制看台上等着开锣。由于我们要赶往下面的参观点,就没能看到和听到这里的演出。据说演出内容多以武打类戏码居多,只能算是游客参观景点时的一种调剂罢了。

 

乾隆为母祝寿间建涵虚堂赏月的绝佳之所

在园内参观的一行人由德和园院门出来后又沿着昆明湖东岸的小路,经过十七孔桥后到达龙王岛上的涵虚堂参观。从园林设计的角度看,龙王岛的北侧是与万寿山相呼应的、欣赏昆明湖全景的极佳地点。

乾隆清漪园时期,现在的涵虚堂位置上建有仿制武汉黄鹤楼的三层楼阁式建筑—望蟾阁,寓意这里是赏月之所在。从乾隆留下的多首御制诗中可以了解,这座建筑是为了给皇太后祝寿,湖广总督阿里衮按照黄鹤楼的做法加工出各种建筑构件,然后运到这里组装的。阁楼建筑完工后,乾隆皇帝曾经来过四次,其中两次登上第三层楼顶;他也曾陪着太后在楼上观看水军在昆明湖里的操练。当他六十六岁登顶后,很为自己的健康得意,曾留下这样的句子:

古稀有六步尚强,拾百十级消俄顷。

问斯老健以何得,身每习劳心宁静。

(登望蟾阁极顶作歌)

据说,这栋三层楼阁因为重量太大,当年又是冬季进行地基施工,当第二年春天泥土解冻后,地基就出现了松动现象,以后在基础部分出现逐年下沉的趋势。1860年楼阁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年间重修时就在基址上修建了一座单层的两卷殿,而没有恢复当年的望蟾阁,改名为涵虚堂,沿用至今。

涵虚堂南设露台,绕以汉白玉栏杆,成为一处临风赏月的绝佳地点。

我们来这里时,涵虚堂的室内正在展出末代皇帝溥仪的生平。因为快到吃午饭时间,大家多未细看。我则在这里的小卖部买到一盒旧制的松烟墨,回去一试,有褪尽火气的妙处。

北配殿用徐甫书法《独乐园》装饰至今已不多见

上午的天气还时阴时明,至午饭后才开始完全放晴。

下午先到北配殿组看两个同学测量室内的木制隔扇,然后出去到后院,帮他们在殿后檐下搭梯子以备男同学测量角科。在北配殿室内时,曾勾画木隔断的测稿一张,并记录下室内挂落上的楷体题字,文字内容为宋朝司马光的名篇《独乐园》,书法为清末尚书徐甫所写,浓墨重彩地写在黄绫子上;用大片的书法装饰室内至今已不多见。

快到5点时,另一位穿着颐和园制服的女孩来北配殿找值班的服务员,像是约好了一起下班。她们给配殿落锁,我和留下的两个同学也只好退到室外院子里。

看时间尚早,园内空气清新,就决定去后山看多宝塔组的同学和测绘现场,也好多拍些幻灯片。两位同学听后也愿意与我同去,一路上多了好些笑声。

沿着前几天从排云殿回来的路径上山,走一段山脊线后再转折下山,他们由于没走过这条路而感到很新鲜。

由山路下来时,先看到位于多宝塔东侧的花承阁遗址,绕过遗址上的山石和门柱等构件才到达琉璃塔北侧的前院,原来测绘仁寿殿的几个同学现在被安排在这里测绘,有的测量院里的石碑,有的测量塔前的木牌楼。

上左:北配殿室内空间,保持有光绪时期的木装修和字画装饰;下面展板为临时性的。

上右:正在室内测绘隔断尺寸的同学。

下:作者绘北配殿木装修测稿。

与负责这里的老师聊天后得知,原定今天园林队会派人在多宝塔周围搭脚手架以方便同学上去测量塔身。她看看手表后说:“到这时候没来,看来今天来不了……目前只能用一个修理过的木梯测量,也仅能够到一层塔檐下的部分。”

多宝塔建筑为乾隆时期清漪园的旧物,塔身总高度20米左右,用完全不同颜色的琉璃砖构件砌筑而成,檐下斗拱部分则仿造木制结构做了简化处理;塔身颜色呈现出一种冷暖颜色的退晕变化,靠近下面的颜色偏暖色,以黄色和橘黄色为多,越往上越靠近蓝色、紫色和绿色等冷色系,各种色彩交织起来在夕阳的映照下显得十分悦目。

在现场召集附近的同学来拍合影,为了使大家都能进入镜头,有的同学爬上石制的须弥座,更多的同学则站在后面;这时琉璃塔的首层塔身成为我们这组人像的背景和衬托。可惜相机里装的是幻灯片,只有等冲洗后才能知道结果。

晚上没事就翻看白天在北配殿抄录下来的《独乐园》文字,试着做断句的标点。这段文字仅仅是司马光所作《独乐园》的一部分:堂南有屋一区,引水北流贯宇下,中央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为五,派注沼中,状若虎爪;有旋流出北阶,悬注庭下,状若象鼻,自是分为二渠,绕庭四隅,会西北而出,命之曰:弄水轩。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树,绿荫围之状若玉玦。揽解之状,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北横屋六楹,厚其墉茨以御烈日,开户东出,南北列轩牖以延凉风。前后多植美竹,为清暑之所,名之曰:种竹斋。沼东治地为百,有二十畦,杂莳草药,辨其名物。而径丈状若棋局,屈其抄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央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名之曰:采药圃。

独乐园早已不存,它之所以被人欣赏,不在于追忆那座“有形的园林”,而在于文字描写的优美。唐代贞观开元年间,官员富贾都在洛阳开馆列第,处处园林,而到了国事凋敝、兵荒马乱之时,池馆楼台也就与大唐一起都化为灰烬了。从这个角度看,越是繁华的园林越是多些虚幻感,反而是用诗文和图画描写的园林更长久些,也更加耐看耐读。司马光写的独乐园如此,曹雪芹写的大观园也是如此。只不过前者是以真实园林为基础,后者则是作者所经历的记忆叠合罢了。

由此又想到中国人用木结构造屋的禅意,人生百年,木材易朽,不要想着什么物件能够永存,能够万寿无疆。

注释:[1]张泳梅,《充满女性特色的慈禧用瓷》,刊于《文物天地》,总第189期,第98—101页。

[责任编辑:李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