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正文

不愿被遗忘的老手艺——手工木梳

1

孙兴制作出来的手工木梳非常精美 

2

正在制作木梳的孙兴 

3

孙兴给记者展示他的作品  

各种木头、一些老得已经叫不出名字的工具……在位于植物园内的老孙头工作室里,随处可见的是木头以及和木头有关的各种物品。老孙头本名叫孙兴,是土生土长的包头人,自幼喜欢传统手工艺。十几年间,他靠着这双手和工具,打造出一把把精美的手工木梳,也让他成为圈子里有名的手工艺人。

对老手艺无比热爱

老孙头其实并不老,今年也只有46岁。但说起他结缘艺术,还得追溯到童年时代。

1970年,孙兴出生在东河区一个普通家庭里。从小,孙兴在美术方面显示出自己独有的天赋。因为喜欢美术,孙兴小时候一直在东河区少年宫以及市少年宫系统地学习美术。在艺术方面,孙兴特别崇拜可以留名千古的大师,所以自己也梦想着,做一个让大家记得住的人物。

时间转眼到了1986年,16岁的孙兴远赴天津工艺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学习。在三年学习期间,孙兴偶然接触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并由此对这方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毕业后,他辗转多地,学习各种各样的木雕手艺和技艺。

而说起与做木梳结缘,那是在1997年。那年,孙兴听说河北省固安县有个制作木梳的高人,他就决定到固安县拜师学艺。然而,拜师的过程并不顺利。因为只知道大师的名字,所以前后三年,他找遍了固安县也没找到大师本人。后来,他终于得知,在固安县的荆筏营有这么一个木梳制作大师,最终他找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赵树同。于是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孙兴在赵师傅家吃、住,和师傅学习木梳制作工艺。

学习过程中,孙兴逐渐感悟到,学习传统手工艺对于个人悟性方面的要求非常高。跟着师傅学习的是手艺,而如何将手法变成自己的东西,将自己对于手艺的理解融汇到作品里,才是拜师学习的最终目的。

做事要先学好做人

就在毕业后的几年间,孙兴边做生意边到各地学习手艺。虽然为了生计,他给人做过衣服、倒腾过鞋帽、搞过工艺品买卖,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没有忘记自己最爱的手工艺。而让他最骄傲的是,在偷学技艺的过程中,孙兴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学艺期间,他总是要先和手艺人交朋友。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在学习到对方的技法后,他将这些技法融会贯通,运用到工艺改进中。自己琢磨出了新工艺,孙兴会毫无保留地将这些新工艺再教授给曾经教过自己的师傅。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自己的技艺也得到了升华,境界也提高了。

在孙兴看来,同行并不是冤家。反而,大家在这种相互学习、切磋中,技艺都得到了提高。这对传统手艺的提高和流传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在生活中,孙兴也是个非常直爽、洒脱的人。从小,他都愿意为朋友的事情两肋插刀。所以,在他的工作室,经常能看到来这里和他喝酒、聊天的朋友。因为他的直性子,孙兴的朋友也非常多。孙兴最信奉的一句话,那就是“先做人、后做事”。在孙兴的人生字典里,“信”、“义”犹如信条一样,指导着他的人生方向。

希望老手艺传承下去

在孙兴的作品陈列室,各种样式的木梳都放在玻璃柜里精心保存。除了木梳,制作牌匾、手串也都是孙兴擅长的。闲暇时间里,孙兴淘换各种用于制作木梳、牌匾的木头,一心沉浸在木头的世界里,让孙兴感觉很快乐。

然而,孙兴也有他的担忧。

面对屋子里大大小小制作木梳的工具,好多都已经比爷爷辈的岁数还要大。别说使用这些工具,现代人已经很难叫得出这些工具的名字,孙兴明显感觉到,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更让孙兴感到忧虑的是,现在愿意学手工制作这门手艺的年轻人太少,而真正能沉下心学进去,并且耐得住寂寞专注于木头世界的年轻人,更是少之又少。

国家现在也大力提倡将这些手艺传承下去,孙兴希望,自己能够好好地把所爱的手工艺继续下去,也希望更多的人关注这些老手艺。他不想看到这些老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人们遗忘……

[责任编辑:孙净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