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敕勒川 > 正文

绘就乡村振兴最美图景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20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广大基层工作者要持艰苦奋斗之笔,绘就一幅乡村振兴美好图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蘸粮食“稳农”之墨,勾勒“穰穰满家”的线条。一滴滴汗水,一季季收获。2022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3731亿斤,同比增产74亿斤,喜获“十九连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确保全国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明确的目标提示我们,粮食生产须臾不可松懈。要扛起粮食安全这个“国之大者”政治责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牢牢把握“悠悠万事,吃饭为大”的硬道理,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要扎实开展撂荒地排查整治工作,做到“摸清家底”,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牢牢抓紧“中国粮袋”、端稳“中国饭碗”。

蘸政策“惠农”之墨,晕染“满地生金”的色彩。文件指出,要开展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发展成效监测评价,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小额信贷工作,加大对帮扶项目的金融支持。同时,深化东西部协作,带动脱贫县更多承接和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研究过渡期后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机制。农业工作归根结底是农民工作,只有让农民成为赚钱的职业,农业变为有奔头的产业,乡村才会有活力。因地制宜创新方式方法,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健全农民种植收益保障机制,提升农业化专业化服务水平,充分调动农民“两个积极性”,让农民有账算、有钱赚、得实惠。

蘸科技“强农”之墨,描画“现代农业”的纹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性、决定性力量。种子培育、栽培技术、播种机械、田间管理等都需要科学技术的加持。有了科技的加持,农业生产效率才能事半功倍,农业现代化才能不断深化,农业才有竞争力。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当好春耕备耕的“大管家”,将“土专家”“田博士”“乡创客”请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高效种粮。要以春耕备耕为契机,通过政策引导和激励手段,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水平,在解放劳动力的同时提升生产效率,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李立杰)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