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传承好绿色发展 守护好绿色屏障——写在全国第45个全民义务植树节

一批批护林员共同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记者 张晓鹏 摄

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辽阔的乌兰察布土地上,守护绿水青山的人,为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为一代又一代“绿色接力”者树立榜样、坚定信念。他、他们,激励着一代代的绿色传承者为抒写乌兰察布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壮丽篇章接续奋斗。

“40年人生交给了谁,40年汗水洒在了哪?40年爱林如爱子,40年爱山胜爱家。”“最美自然守护者”“塞上愚公”董鸿儒用42年拓荒造林,一辈子执着守护。

董鸿儒,今年85岁高龄,已是耄耋老人,但言语铿锵,精神矍铄,讲起拓荒苏木山造绿林的故事,依旧是情深四溢。一提到“苏木山”,老人脑海中立马叠印出一系列人和事,虽然时隔几十年,但是他们依然贮存在老人的大脑深处,因为那是他一生守护的地方,一辈子魂牵梦绕的“家园”。即使是今日,从苏木山的管理者、护林员、炊事员到苏木山上的各种苗木,老人也依旧如数家珍。“前几天那场雪下得好啊,缓解了林场防火压力。”老人每天惦记的还是山上的苗木怎么样,病虫害防治做没做好,防火措施完不完善,护林员今天是谁上班……

“1958年,我走进苏木山,那时的条件非常艰苦,环境十分恶劣。而且苏木山当年的水土‘脾气’也怪,无论杨树、桦树,还是杏树、榆树,愣是种不活。10多年间,我带着林场技术员四处学习、反复摸索,终于在苏木山上栽下1200多亩华北落叶松。第二年,落叶松抽出新梢,成活率达90%以上。到1980年,苏木山造林面积达10万多亩,成活8万多亩,产值3亿多元,填补了内蒙古西部高寒山区植树造林的空白。”回忆起在一片荒芜陡峭的不毛之地上自力更生、植树造林、绿化荒山的奋斗经历,老人的眼里依旧满是坚定。

40多年间吃过的苦、受过的累、流过的汗、趟过的路、背过的树、浇过的水,每一笔都深深地印刻在奋斗过的地方。当山绿了,人也就老了。1999年董鸿儒退休后,依然保持着共产党员“离岗不离党,退休不褪色”的本色,继续发挥余热,自主承包了一片林地培育树苗,为兴和县各乡镇和苏木山林场的荒山造林、公路绿化提供大量优质苗木,在苗圃率先引进耐旱耐寒优良速生树种樟子松,成功填补了兴和县造林树种的空白。在他的带领下,兴和县办起了30多处小苗圃、小林场,带动当地群众积极创收、脱贫致富。

以山为伴,以苦为荣,董鸿儒一个人用一辈子干了一件造绿、护绿、爱绿的事,影响着一代又一代护林人坚定信念,矢志不渝地走在爱绿、植绿、护绿的道路上。

接过绿色“接力棒”,新时代的林业人再次用心、用情、唱响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协奏曲”。“董老前辈扎根荒山播绿林的故事深深影响着我们,那是那一代人对绿色的执念,对绿色的坚守,对绿化祖国作出的贡献。接过绿色的‘接力棒’,我们要继续传承、弘扬吃苦耐劳的精神,勤勉敬业,尽心尽力守护好祖国北疆这道亮丽的风景线。”现任苏木山林场场长张锋满腔情怀地道出对绿化事业的传承与坚守。

放眼望去,如今苏木山似绿色“长城”一般,屹立在祖国北疆,有林面积已到20.23万亩,森林覆盖率74.8%,野生草本植物526种、鸟类118种、兽类25种,还有天然黄芪、柴胡、百步、贝母等120多种中药材,负氧离子达5000立方米以上,在京津冀地区享有“天然氧吧”的美誉。

“今年苏木山林场准备实施3000亩的低效林改造和5000亩的抚育项目。”张锋表示,守护好一方山林,壮大绿色经济规模,全力坚守生态红线,是林业人的使命。作为新时代林业人,在不断提高科学护林技术的同时,更注重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

“过去,我们使用杀虫剂、烟雾剂,现在逐步采用对自然环境没有破坏的防虫胶带、灯光诱杀等办法,不仅如此,苏木山还实施人工鸟巢引鸟防虫生物防治工程,引来的鸟一方面可以吃虫子;另一方面对于整个林场的生态环境有很大改善。”张锋介绍,现在苏木山林场在不断探索造林与经营,保护与利用,生态与产业之间的关系,以森林管护为重点,开展森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等工作,实现森林面积的持续增长和质量的稳步提升,充分发挥林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潜力。现在苏木山每年平均可增林木蓄积量1.1万立方米,森林资源每年在涵养水源、固土、固碳释氧、进化大气环境、森林游憩等方面可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约2.67亿元,年均接待游客20多万人。

董鸿儒是万千林业人中的一人,苏木山是乌兰察布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回眸乌兰察布近年来绿色生态发展,绵延如画的青山,蜿蜒不息的碧水,处处生机盎然。抬头,是悦目的“乌兰察布蓝”;俯身,是可及的河流湖泊;环顾,是赏心的生态绿景……

2022年,全市各项林草生态建设和保护修复任务完成219.08万亩。其中,完成新造林23.46万亩,营林40.42万亩;草原生态保护修复26.94万亩,人工种草和草原改良128.26万亩。

2022年,坚持绿色发展,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与实施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在城镇周边、公路两侧、厂矿园区、村庄居住区完成绿化1.7万亩,打造自治区精品示范村45个,察右前旗乌拉哈乡被授予“自治区森林乡镇”称号。

2022年,扎实推进古树名木保护工作,对全市现存2个古树群、56株单株古树开展了围栏、挂牌和病虫害防治。全市首次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为野生动植物保护提供依据。

2022年,成功承办召开第二届京津冀晋蒙森林草原防火联席会议,织密了京津冀晋蒙森林草原防火联防联控防线。完成林草有害生物防治560.22万亩,草原有害生物普查工作排名全区前三。

2022年,土壤、地下水等环境质量持续向好,全市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性和坚韧性不断增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气质更佳、颜值更高。

2022年,董鸿儒同志当选全区首位全国“最美自然守护者”。

……

绿色,是永恒的颜色、是生态文明的底色。在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新征途上,乌兰察布的万千绿色接力者接过前任的绿色接力棒,继续扛起时代使命,立志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把乌兰察布建设得更美丽、更富饶、更幸福。(记者 李璟)

[责任编辑:任丽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