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学先进 勇担当】路战远:37年倾心守护北疆农田生态

路战远在田间地头查看苗情。 (由受访者提供) 

这是一种坚持:坚守科研一线,破解保护性耕作在农牧交错区发展的适应性难题,延缓和抑制农田土壤沙化退化。

这是一种守护:守护北疆农田生态,创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并大面积推广应用,为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路战远心中的这份坚持与守护,已有37年之久。2021年12月,我区农牧科技领域传来好消息: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员路战远获第七届中华农业英才奖,实现了内蒙古这个奖项零的突破。

从事农业科研最大的问题,就是能否克服困难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一定程度上说,农业科研真正比的是责任心、耐力、毅力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农业科研周期长,经费耗费多,成果产出慢,直接效益小。一般经过3年才有初步结果,验证试验和生产示范需要2至3年,进入推广阶段也就是第5至6年甚至更长时间。有的科研工作者倾其一生也未能产出较大的成果,因此我们一直在不懈努力和探索。”路战远说。

“出差是地头,回来是实验室”是路战远多年来的真实写照。他注重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长期奋战在农业科研、生产和技术服务的第一线。

路战远和团队成员足迹遍布我区12个盟市的70余个旗县市区,他们经常一去就是几十天。冬春季节,常常遇上大风、扬尘天气,他们一蹲就是几小时,手脚冻僵、满脸沙尘也不在乎。有时一天只能吃一两顿饭,有时为了不影响抢收抢种,他们就等农牧民晚上收工后再到他们家里了解情况,有时太晚了无法回驻地就直接住在农牧民家。

“除了工作条件恶劣、项目争取难的困难外,最难的还是农牧民对新的耕作技术认识的不足,加之保护性耕作技术主要体现的是生态效益,农牧民完全接受并主动推广应用,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路战远说。

为了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路战远和团队会同基层科研推广部门组织召开各类培训会、现场会,发放技术资料40余万册(份)。2011年,团队自筹经费近40万元,出版发行了《保护性耕作技术·蒙汉对照》科普画册17万册,全部免费发放给广大农牧民。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农田不用年年翻耕了,秸秆一覆盖,风卷不起沙,土壤保墒效果更好了,“懒”了农田,省了人力。据统计,团队的技术成果累计推广2亿多亩,增产粮食190余亿斤,为北方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经过多年的辛勤耕耘,路战远和他的团队硕果累累。“干旱半干旱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和应用”项目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北方农牧交错风沙区农艺农机一体化可持续耕作技术创新与应用”项目和“北方农牧交错区风蚀退化农田地力培育与可持续利用技术”项目分别获2015年和2021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此外,路战远还获得省部级科技一等奖6项,授权国家专利100余件,登记软件著作权46件,制定标准35项、出版著作15部,发表论文210余篇,牵头创建以保护性耕作为核心的国家基地2个和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等省部平台3个。他先后被授予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何梁何利科学技术与创新奖、内蒙古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等荣誉称号。(记者  韩雪茹)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