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阿拉善新闻 > 正文

阿拉善沙葱成了“致富宝”

绿油油的沙葱地里,合作社的工人们正忙着收割。 李亚男摄

可咸、可甜、可酸辣,能腌、能酱、能烹炒。在阿拉善,说起百姓餐桌“上桌率”最高的伴饭菜,沙葱一定少不了。

近日,记者走进孪井滩生态移民示范区腾格里额里斯镇特莫乌拉嘎查,在腾格里绿滩生态牧民专业合作社,近距离了解这里如何种下沙葱,“长”出财富。

盛夏高温天气炙烤着腾格里的戈壁沙漠。趁着早晨凉爽,合作社负责人孟克巴雅尔和工人们开始收割沙葱。一片片种植区内,绿油油的沙葱长势旺盛。“阿拉善沙葱知名度越来越高,市场供不应求。我们的沙葱经过加工后,主要销往北京、上海、浙江、宁夏、甘肃及内蒙古各盟市。除了自家草场的沙葱外,前两天从巴润别立镇收购了30000多斤沙葱,员工们正在加紧生产。”孟克巴雅尔一边干活一边告诉记者,这样的市场需求在几年前根本不敢想。

2012年,在孟克巴雅尔的带动下,本地沙葱开始向包头的一家生产企业供货,之后销量与日俱增。“阿拉善的沙葱生长在干净的沙漠戈壁,纯天然、无污染。在外地这么受欢迎,为什么我们不尝试自己做呢?”孟克巴雅尔说,在发现沙葱蕴含的商机后, 经过多方学习考察,2014年8月,他与当地14户牧民自发集资成立腾格里绿滩生态牧民专业合作社。2016年4月,合作社正式投入生产。在优质原材料和先进技术的支撑下,14户牧民们开始做阿拉善传统腌酱沙葱。

走进合作社的沙葱加工厂,只见清洗区内沙葱经清洗、消毒、再清洗;腌制区内配方、调拌、装缸;包装区内称重、装袋……10余名工人“程序化”作业,井井有条。“加工厂平均每天要腌制3000斤沙葱,目前有原味、微辣、酸辣三种口味。全国各地有30多个指定代理商,年销售量30万斤,订单供不应求。”孟克巴雅尔说,为了高标准生产高质量产品,合作社委托内蒙古农业大学对沙葱进行深加工技术研发,包括保鲜技术、罐装技术、腌制技术等研究,以延长沙葱的保鲜期。

漫滩遍野的“野菜”沙葱,是大自然的馈赠,不仅成了百姓餐桌上的“下饭宝”,还让农牧民走上了致富路。腾格里绿滩生态牧民专业合作社所需的沙葱除了自采和自种外,还需要周边100多户牧民长期供货。同时,合作社的加工厂还为当地牧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带动他们每人每月创收6000元左右。

如今,合作社已带领13户贫困户和周边80多户牧民种植沙葱、沙芥,平均每年采摘野生沙葱和沙芥约60万斤,为农牧民增收80余万元。谈起未来规划,孟克巴雅尔信心满满地说:“去年,合作社收入300多万元。下一步,打算进一步扩大种植规模,继续研究沙葱和沙芥深加工,增加苦苦菜等产品种类,让阿拉善土生土长的‘野菜’产品不断升级,产生更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报记者 彭燕 曾令飞 李亚男  见习记者 侍新元)

[责任编辑:任丽华]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