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正文

药香幽远 展示传统文化魅力

非遗传承人在展示药香制作工艺。

在传习基地,传承人教授孩子们制香。

刘威与团队在商讨研发。

几十种药材经过配比、挑选、清洗、阳光晾晒后方可使用。

古朴的制造工具,将药香古法技艺发挥到极致。

本组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苗青

香,芳也。《春秋传》曰:“黍稷馨香。” 从先秦开始,我国就有了以植物香料祭祀、香身、保健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香开始有了文字记载,此时香文化发展初现端倪。古人将植物燃烧时散发出的美好气味与天地万物、人体五行联系起来,逐渐发展成一种充满中国美学意韵的香文化。

古人爱香不仅因为它馥郁芬芳,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好香都有保健祛病的功能。香料植物,基本都含有芳香性挥发油、抗氧化剂、杀菌素,可以驱虫除秽。用于治病的香品,也称为“药香”,是中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药香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预防疾病、净化空气、美容保健等。随着工业化的介入,古老技法、香方所制的药香越发显得弥足珍贵了。

A

数百年传承 药香悠远

药香古法制作技艺属于传统制作工艺,一板一眼皆为传统手作。在呼和浩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药香制作技艺传习基地,青烟缭绕,丝丝缕缕的药香弥漫其中,别有一番韵味。

分放在容器中的多种不同中药香泥原料,经过香艺师的揉搓、入模、按压、刷油等步骤,散发出神秘而幽远的香味,功效各异的药香制作在香艺师的演示下,让人观之悦目,嗅之神清。

药香制作技艺,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传承。据内蒙古阿拉善南寺的历史记载,它源自1300多年的藏传寺院古药香,其传入蒙古草原的历史可考证至1785年,该“密宝古香”的制作技艺与香方由一位藏传佛教高僧带入腾格里沙漠,在草原“安家落户”。随着岁月的更迭,当地的传承人以此技艺香方为基础,结合当地的祭祀习俗,融合了汉、蒙、藏、满文化,不仅将这款千年藏香逐渐发扬光大,还在内蒙古地区世代相传了下来。

药香以传统医药学理论为基础,汲取藏、汉及古印度制香技艺精粹,是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药香古法制作技艺主要选用多种纯天然蒙药药材、中药药材、雪域高山药材以及天然芳香香料,依据一千三百年传承配方制作,经常使用,可通畅肺腑、静气凝神、调理睡眠、驱除蚊虫、净化尘霾、通鼻开窍,对养生保健、调理身体也有功效。

药香之所以独特,主要在于其原料天然,不仅拒绝化学污染,倡导绿色健康,更以人文关怀的慈善之心,春风送暖。

“药香制作技艺中,关键的一点是如何与现在的养生相融合。”药香古法制作技艺传承人刘威说,我们不是单纯地把这款香做得非常好闻,它与中医、经络学等是息息相关。

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发展和人类社会对生活与健康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非遗项目药香在“回归自然、崇尚绿色”的潮流中脱颖而出,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并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

B

数十个配方 古法珍贵

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受气候地质变化和游牧民族文化以及以药为香的特点影响,其原料为纯天然香木药草,制作工艺严格,制作流程繁琐,药香在内蒙古地区一直都是难得的。制作者必须有一定的中(蒙)医理论,对传统文化历史熟稔,对香方运用自如。这也使得传承制作者少而珍贵。

药香的第一代传承人洛桑达杰以自身的医药知识,开始往藏药香里加入了中(蒙)医药理论知识。第二代传承人乌日塔那顺利用草原上各种天然材料为制香工具,逐渐形成了自成一派、独具特色的药香古法制作技艺。到了第三代传承人其其格,药香从阿拉善地区发展到了赤峰市红山口,又跟着第四代传承人刘威,从赤峰来到了呼和浩特市。

刘威是药香古法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也是当代主要传承人。刘威从小就对药香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愫。她从母亲那里手把手学到了最原始、最纯正的古法制作技艺,并不断尝试从包装、生产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我从懂事起就接触药香手工制作。”刘威介绍说,“18岁开始学习《四部医典》《月王药诊》《晶珠本草》《本草纲目》等医学书籍。药香含有多种天然香料和药材成分,因其原料珍贵,又使其有了很高的养生保健及收藏的应用价值。”

刘威在手工制作药香领域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想法。由她研制的药香,在传统的配方中,吸纳了中(蒙)医的保健养身及汉地香方的清甜淡雅。该技艺所制香品原料均选自雪域高原、蒙古高原及无污染生态区,最纯净品质的沉香、檀香、草果、红花、甘草、甘松、当归、冰片、柏木等多种药材和天然芳香香料,经中(蒙)医理论鉴定,具利五脏、排浊气、通七窍等药香功效。在秉承古老传承工艺及流程的基础上,经古老制香工艺中几近失传的“水、火法”处理,不仅可去除原料中自带的植物微毒,还可增强药香的功能性。

“药香都是严格按照古方比例配制含量,经过纯手工研磨揉制、窖藏后,在色味及适合人体养生方面达到最佳效果后,最终手工磨具成型。这香品清而不浊、气甘味郁,集沉香、檀香、芸香、降真香之优点于一身,触鼻芬芳,被广大的香爱好者美誉为‘可以用鼻子嗅到的古董’。”谈起她挚爱的香,刘威神色中都是满满的珍惜。

刘威介绍说:“辨别天然香和化学香有四个要素,一是嗅香味,天然香都是自然芬芳,清新爽神,留香持久;二是看外观,天然香颜色多为药材原色,且有肉眼看到的粗纤维;三是看香灰,一般呈白色或灰白色,无任何杂质,燃烧后保持段状形态;四是触香灰,天然香燃烧后触摸无灼热感。”

据了解,药香古法制作技艺繁琐细致,从选料到成香需历经近20道工序。挑选后的药材经过清洗、阳光晾晒,有的香药需入竹笼中蒸制,有的以黄酒、绿茶或牛奶等为水,文火煮20到30分钟,有的以上等槐蜜和稞麸入铁锅慢炒。蒸煮炒过的香料用古老的方法手工研磨成粉,反复搅拌30分钟以上。入陶缸发酵后进入第一次窖藏。整体制作过程来源于药材制作的流程工艺,这样炮制后的原料,去除了本有的微毒与燥性等,也将其药性发挥到了最高层次。经过第一次窖藏的香料入牛角成型,牛角的润泽和坚硬使挤压出来的线香表面光滑、线条流畅。以手捏制出的塔香,借助了手的柔韧灵活,紧实耐燃。香品入阴凉干燥之处阴干,干湿度、温度都需恰到好处。阴干晾晒后的药香将迎来它的第二次窖藏。这也是药香古法制作技艺最后一道核心工艺,它缔造了药香的骨肉气血神。

“我们现在拥有商标19件,配方37个,这些都是我的挚宝,很多制香厂家想要我的配方,我想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又担心核心技术会不会外泄?”刘威的隐忧还有,由于药香以植物等天然物质为主,既不同于药物,也不同于普通的工业消费品,这种天然药物的混合物状态会不会限制知识产权(专利)保护的力度?

C

高质量发展 亟待保护

随着工业化时代的到来,批量化生产和无限制添加,使曾经备受群众推崇的香宝正渐渐泯然于量化。药香古法制作技艺正面对着传承断层、技艺失传的困境。因此,对这一项目的保护和发扬光大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张丽说:“为了让药香古法制作技艺不被机器产品所取代,当下应当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保护它、传承它,并使其发扬光大。目前经过多方努力,已经制定和实施了诸多保护发展计划,并不断修整完善。这不仅是对药香文化和传统制作文化的一种保护推动,也是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要进行深度挖掘、创新、研发,才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药香的功效和效能。”刘威说,非遗产品受到人们的喜爱并得以发展延续,一方面要在配方、功效、外观设计等方面不断创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另一方面,作为非遗特色产业,如果不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药香优势地位和产业利益就难以获得保障,将导致创新成果及传统知识财富的流失。

接受记者采访时,刘威坦言,把非遗历史文化瑰宝传承下去并发扬光大,是每个传承人最大的心愿。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保护,非遗市场化道路并不顺利。

药香古法制作技艺有专业的研发团队,每年的研发费用投入巨大。几年前,由于没有进行相关知识产权保护,很多新产品刚问世不久,就有仿冒品在市场上出现,而且由于仿冒者不需要支付研发费用,其在价格上往往更具竞争优势,这给药香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不少业内专家建议,制定和推进中(蒙)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要从法律、经济和技术的角度,进行总体安排和统一规划。通过法律法规明确中(蒙)医药传统品种的产权保护,弥补当前知识产权保护的不足。

“药香的发展和传承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科学引导,通过合理的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提升药香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推广传承这一非遗项目,也是在传承中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匠心技艺。”张丽介绍,今年非遗中心与各大院校合作开设药香古法制作技艺相关课程,通过课程使下一代充分了解药香的历史渊源和对传统文化的推动作用,同时培养药香古法制作技艺的人才,使古法工艺广泛流传,避免出现文化断层。

最感动人心的传承,不只在于技艺,更在于对品质的专注。悠久的药香文化,也是动人心魄的国学精萃。刘威认为,她既是传承着一种技艺,更是传承着传统文化,她希望让所有人都能了解和感受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

在传习基地的药香产品展示区,四大系列百余款不同剂型、不同功效的产品让人耳目一新。包装设计结合独特的草原元素及古典元素,从产品到外包装质朴而精巧,无一不展示着大草原的绿色与纯净。

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药香项目通过进校园、开展传习等方式,已经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喜爱者和追随者,制香这一传统文化,也在越来越得到普及。目前,药香项目以呼和浩特市为中心,覆盖周边地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随着近年来对项目的保护与发展,该药香古法制作技艺现已拓展至港澳台地区及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并得到人们的认可。

[责任编辑:孟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