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乌海新闻 > 正文

2021,幸福在身边

慰问困难群众。

做游戏乐开怀。

市公共就业服务大厅。

市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室内设备安装。

老旧小区改造。

省道217线海勃湾绕城段施工现场。

■盘点2021

转眼间2021年即将过去,在这一年中,我市民生事业不断发展,老百姓最关心的医疗、养老、住房、就业、出行等方方面面都呈现出“幸福新气象”。回顾2021,老百姓看得到变化、享得到实惠,生活更有“温度”,日子更有“趣味”。

居住

“今年,我们小区被列入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水、电、暖、天然气……能改的都改了。现在,小区路灯多了,回家路上更亮堂了;各类管网改造后,家里暖和又方便,还不用担心管道老化破裂问题,住得是越来越舒心了。”海区狮城社区大庆南小区居民王宏卫高兴地说。

今年,我市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居住问题。

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我市计划开工改造棚户区住房2360套,其中,自治区下达我市棚改开工改造任务560套。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工2360套,开工率100%,其中,自治区下达我市任务开工率100%,提前完成了自治区任务。

全力推动老旧小区改造。目前,全市2020年实施改造的38个项目和2021年实施改造的16个项目已全部完工。

推进农区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已基本完成农区房屋排查、录入、鉴定、抽查复核工作,共排查农区房屋9445户,开展房屋鉴定1726户,已复核房屋1529户;组织三区上报农区房屋抗震改造任务共10户,持续做好农区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住房保障工作。

全力推进化解房地产遗留问题。截至目前,“入住难”问题项目16个,共4417套,已解决14个项目、4232套,解决率95.81%;21个“回迁难”项目,共2802套,已解决20个项目、2787套,解决率99.46%;70个“办证难”项目,共51068套,已全部解决,解决率100%。“三难”问题总体解决率为99.66%。

医疗

近日,在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一期项目施工现场记者看到,项目一期建设的外科综合楼大楼主体已经完工,内部装修也基本完成,工人正在安装标识标牌和医疗设施设备。

据了解,市人民医院外科综合楼总面积3.8万平方米,分为地下1层和地上15层,主要包括核医学科、影像科、ICU、手术室及标准病房。其中设置17间手术室、29张重症床位,楼内设置11个标准病区,每个病区容纳34张床位。外科综合楼内还增设12张新生儿重症监护床位,一台3.0T核磁设备及新设核医学科等。该楼投用后,将进一步提升市人民医院危重症治疗能力,为市民创造更好的就医条件。

今年,我市不断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推进分级诊疗。成立2个市级医疗集团和3个区级医疗集团,在国家医疗健康信息互联互通成熟度测评中,我市成为自治区惟一通过“四级甲等”测评城市。

推进医疗卫生重点项目建设。市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项目已建成。市蒙医中医医院全流程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海南区蒙中医院投入使用,海勃湾区人民医院开工建设。海勃湾区凤凰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林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乌达区巴音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海勃湾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改造完成已投入使用。总投资1.5亿元的海勃湾区人民医院新建项目主体完工,预计2022年竣工。总投资6300万元的樱花医院扩建项目主体建筑完工。

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围绕“以微创技术打造人民医院核心技术品牌,以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的学科群”的核心战略建设学科,形成我市胸痛、脑卒中、肿瘤治疗、介入治疗、急诊急救等学科群建设。市人民医院设置疑难重症诊治及关键医疗技术基本标准完成情况单项奖,提高临床科室承担特殊、疑难、危重患者救治的积极性,积极开展新技术,提高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填补项目空白。

养老

“咱们来做手指操好不好,来跟着我做……”近日,在扩建的宜和老年公寓C座,工作人员正领着老人做游戏,老人们边玩边闹,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我在老年公寓住了2年了,吃得好,住得好。这不,今年搬进了新楼,住得更舒服了。公寓后面新建了小公园,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去那边散心。与樱花医院之间的绿色通道也差不多建成了,以后看病会更方便了。”老人吴秀花说道。

今年,我市聚力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2020年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被评为优秀的基础上,今年全面推进养老服务任务落实落地。围绕构建“城市15分钟,农区30分钟”养老服务圈,积极构建“1+3+N”养老服务模式,推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智慧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已建成街道养老服务中心1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29个、市级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和各区养老服务指挥调度中心,不断完善“互联网+养老服务”功能,满足人民群众养老服务需求。引进国内3家专业养老组织承接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制定服务规范,推动形成具有乌海特色统一的理念、标准和模式。全面实行政府为九类特殊困难老年人购买养老服务制度,正在开展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试点,推进家庭养老床位建设,不断增强广大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我市还将积极推进养老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时期计划新建市医疗养老院、滨河区康养小镇等18个养老服务项目,养老服务设施条件将得到明显改善,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养老服务网络。

就业

“大厅改造后,求职者入场时刷脸或出示身份证,系统即可获取求职信息,向求职者推送相应岗位,用人单位也可以筛选合适的人员,主动向求职者发送洽谈短信,变被动等待为主动邀请,且我们的系统与自治区同步,求职者可在全区内选择合适的工作。”市公共就业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姚慧说。

今年7月,我市上线“公共就业服务网”并与自治区“四位一体”公共就业服务云平台对接,成为自治区首家对接成功的盟市。10月中旬,市公共就业服务大厅完成改造,正式启用,成为集“人社综柜+公共就业+人才招聘+创业服务”为一体的一站式经办服务大厅,也是自治区首家线上线下集成的智慧人力资源市场。

今年,我市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6368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334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1421人。

政策扶植。为846户企业发放稳岗返还资金849.04万元;为1192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1191万元,为1743人发放失业补助金815万元。为388人发放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59.5万元,为459户企业发放以工代训补贴1506.48万元,组织49名高校毕业生参加青年就业见习,发放见习补贴33.65万元。创业担保贷款政策贴息667.06万元。

紧盯重点群体就业。全年安置高校毕业生就业1369人,提升就业能力297人,累计为4351名就业困难人员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2227万元。全市脱贫劳动力329人中通过岗位推荐、技能培训、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就业帮扶措施累计安置就业154人,其中公益性岗位58人。

扶持创业。全年创业培训749人,培训后成功创业259人,带动就业907人。今年全市新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966万元,直接扶持创业177人,带动就业岗位1146个。

技能培训。围绕重点专业开展培训,全年培训2229人。推动“以工代训”政策落实,为459家企业申请以工代训政策发放补贴资金1506.48万元。

“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更好地服务有求职需求的市民,让他们足不出户也能找到心仪的工作。”市公共就业服务大厅负责人刘伊丽说。

交通

12月21日,省道217线海勃湾绕城段工程随着新华大街互通桥左幅最后一片钢箱梁吊装合拢,标志着主线钢箱梁全部吊装完毕。工程建成通车后,将更有利于构建快速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我市打造内蒙古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奠定坚实的交通基础,也为推动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

12月22日,机场路大桥顺利通车。机场路大桥项目总投资4212万元,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机场路是我市公路网中的主要干线公路,也是前往机场最便捷的通道。该项目建成通车,将从根本上解决机场路可能因极端天气造成交通中断的问题,对于提升城市主干线的通行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我市不断完善交通网络。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进度。打通断头路、瓶颈路,加快资源路、产业路、旅游路建设。省道217海勃湾绕城段工程实现主线贯通,计划2022年6月全线建成通车。机场路改桥工程建成通车,环湖景观道路建成6.9公里,开工建设运煤通道改道工程和乌达区五虎山矿区公路改建工程,完成荣乌高速乌海段巴音陶亥互通至G244连接线相关报告编制及批复备案工作,取得项目立项批复,完成236.9公里矿区道路两侧封闭管理。

完善路网体系结构。循序渐进推动环乌海湖景观道路工程。目前已建成81公里,借道104.1公里。“十四五”及中远期规划建设33公里;其中2021年完成道路建设6.9公里,2022年计划完成0.9公里,剩余25.2公里结合沿黄护岸工程逐步实施。加快建设海南工业园运煤通道改道工程,提高工业园区交通运输能力。

兜底保障

“因为身体残疾,我没有办法工作,幸亏有低保和补贴维持我的生活,社区工作人员还会经常来看看我,给我送一些米面油,生活有了保障。”海区温馨社区居民连鑫说。

今年,我市着力构建多层次社会救助体系。

率先在自治区启动运用社会救助信息化系统,成为首个实现社会救助市内通办的盟市,列入全区改革创新试点,获得奖励资金235万元,推荐申报国家创新实践案例。系统运行以来,原低保人员数据顺利对接,新受理低保申请109户;完成低保人员定期报告48013人次,切实方便在外就医、就学等群众远程完成报告,真正实现精准、高效、温暖、智慧救助。

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到810元,列自治区第三位。截至目前,全市纳入最低生活保障7281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累计发放低保资金5797.17万元。累计新增低保对象303人,退出低保对象932人,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特困救助供养人员基本生活标准1600元、完全和部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特困人员的照料护理补贴分别提高到1144元和440元。目前,全市特困供养人员292人,累计发放特困供养资金721.92万元。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兜底保障作用,累计临时救助1357人次,支出资金344.82万元。

进一步扩大兜底保障范围,持续强化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自9月启动运行监测平台以来,全市已登记录入低收入人口5828户。张楚研 文/张丽阳 图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