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红山大地美如画 ——红山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工作

赤峰市红山区总面积506平方公里,涉农镇街涵盖两镇四街27个行政村,其中,红庙子镇和文钟镇是乡村振兴的重点。红山区共有耕地23.24万亩,其中基本农田4.5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6.1万亩。近年来,根据红山区的资源禀赋,逐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以特色花卉、特色果蔬、优质杂粮杂豆、药材等为主的特色种植,正在悄悄改变着红山区过去传统的种植模式,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2021年是乡村振兴开局之年,近一年来,红山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市、区两级党代会精神,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自治区、赤峰市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在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同时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为指导,通过切实落实“五大振兴”,确保乡村振兴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巩固脱贫成果 做好有效衔接

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中,红山区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

继续落实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低保兜底等政策措施,严防返贫致贫现象发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57期,惠及农村人口1242人;加大易地搬迁困难群众兜底政策摸排,排查出困难群众149户316人,纳入低保55户86人,纳入特困5人,实施临时救助7人,发放临时救助资金2.91万元;为972名精准脱贫人员参保补贴19.03万元,123人次享受了精准扶贫医疗保障;改造农村危房28户,抗震加固3户。

周密安排部署防返贫监测与动态管理工作,明确工作流程,建立四级联动机制,对“三类重点人群”进行常态化监测。截至目前,“三类重点”人员共有14户36人,现均已取消风险。

为了突破一边不遗余力地脱贫致富,另一边猝不及防地出现致贫返贫的“沙漏式”扶贫瓶颈,红山区投入市、区两级资金共80万元,通过“防贫保”的方式建立长效防返贫机制,重点关注处于贫困边缘的农村低收入户和人均收入不高不稳的脱贫户两类临贫易贫人群,聚焦因病、因学、因灾三大致贫返贫关键因素,从源头上对贫困发生筑起“节流闸”和“拦水坝”。

做大产业文章 夯实振兴基础

乡村要振兴,产业需先行。红山区把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作为目标,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粮食种植面积19.2万亩,确保粮食产量1亿斤以上;牲畜存栏5.93万头只,同比增长4.8%。

持续推进自治区级田园综合体和国家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全力创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花卉)产业园。其中,总投资2.3亿元的红山花卉市场项目,于2021年6月开工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2亿元,正在进行室内装修工作。项目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建设花卉批发零售区、水族区、精品花盆区、红木家具区、花卉配套区、花盆资材区6个功能区。项目建成后,将更好地发挥红山区花卉特色种植产业优势,向高效、绿色、高附加值产业延伸,增加电子商务、研学教育、儿童游乐、休闲观光、物流配送等功能业态,完善花卉产业链条,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的需求,打造周末游、亲子游、近郊游的乡村振兴旅游集散地。

红山区还在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上下功夫。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加大秸秆禁烧工作查处力度,严禁焚烧秸秆现象发生。开展地膜捡拾和回收工作,加快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的实施。推进农业科技创新。贯彻落实自治区“科技兴蒙”行动计划,推动与上海交大、河北谷物研究所开展的小米谷糠精细化加工技术与新品研发,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强化人才支撑 注入内生动力

红山区充分运用脱贫攻坚时期驻村帮扶的做法,择优选派市区两级共43人组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全力协助各村乡村振兴工作落实。工作队平均年龄38.7岁,大学及以上学历占比84.62%,其中,研究生占比12.82%。队员结构合理,战斗能力提升明显。目前,红山区两镇四街所辖27个涉农行政村均配有驻村工作队,其中三人及以上的工作队6个。同时,红山区还着重加强村级年轻后备力量培养,发掘储备村级后备干部106名,逐一建立了培养档案和教育纪实。

对于务实创业、敢于担当、能带领农民群众通过产业和技术致富的乡土人才加大发掘和培养力度,给予荣誉和使命,引导他们成为红山区乡村振兴路上的引路人。依托红山区乡村振兴学院、农广校、远程教育站点、职业院校等教育平台,开展本土人才系统培训。全面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农业科技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快构建一支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改善人居环境 绘就美丽家园

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环境面貌,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紧盯农村厕所革命中不能用、不好用、不会用、不愿用四类问题,进行拉网式、全方位排查整改。通过摸排,针对漏雨、易损件破损、更换排气管等17类问题进行了全面整改,累计完成整改4695户次。

在村容村貌整治中充分发挥涉农镇街属地作用,加强与区综合执法局、京环集团协调配合,按照村收集、京环公司转运的运作模式,以文明城、卫生城、爱国卫生月等创建工作为抓手,全面排查乱堆乱放、残垣断壁等各类问题,保障农村环境整洁。

在整治污水问题方面,充分发挥河长制作用,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监管范围,统筹推进污水治理与厕所改造、粪污排放、村庄清洁、乡村道路等建设,梯次推进污水管网向邻近村庄延伸,使具备条件的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唱响文明乡风 铸塑文化之魂

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我为群众办实事”主题实践活动,红山区在“中国农民丰收节”等重要节日节点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线上线下文体活动,目前累计开展各类文体活动132场次,通过正向引导,促进乡风文明的培育。

持续推进基层文体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文化站服务功能,根据群众需求,为各行政村配备文化活动设备136件;对全区27个草原书屋业务工作进行了规范培训和巡回指导,组织开展活动10余次,补充更新图书近3000余册,配备数字化一体机2台,提供文化视频、数字图书3800种;为27个行政村拨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经费70余万元,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购置文化设备。

积极推行总分馆制服务网络建设,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红山非遗文化节,对红山剪纸、思达核雕等17个非遗项目进行网络直播。

通过活动的开展和交流,切实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为乡风文明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加强组织振兴  规范乡村治理

积极探索创新,建立了以党建为统领的乡村治理体系机制。利用换届契机,把熟悉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基层治理等工作的干部选配进涉农镇街领导班子。目前涉农镇街党政领导班子共41人,均具备基层工作经历。完成“两委”换届,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开展“守村规、改陋习、重诚信、讲互助”活动180余场,完善“一约四会”制度,选树文明先进典型160余人。配备治理网格129个,网格员212名。开展乡村治理试点示范创建工作,创建具有红山区特色的乡村治理模式,2021年8月,红庙子镇东南营子村成功入围国家级乡村治理示范村候选名单。建成覆盖全区的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全年办理各项业务3487件。

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将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开展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切实把“十二个必须”要求贯彻落实到民族工作各方面各环节。

开启示范建设 推动全面振兴

紧盯打造全市乡村振兴示范区的工作目标,结合红山区近郊实际,围绕产城融合和城乡融合工作路径,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的红山样板。2021年4月,红山区组织编制的《红山区乡村振兴(村级)建设规范》、《红山区乡村振兴(村级)监测评价标准体系》和《红山区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2021年-2022年)获得了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专家的高度评价。

2021年,红山区启动了示范村建设工作。按照每个示范村建设总投资不低于1000万元的产业项目,100万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户均收入不低于10万元的目标,率先开展示范村产业建设。目前,二道井子村的杨家湾田园综合体一期产业项目已建成投产,申报赤峰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柳条沟村的赤峰市红山区禾美智慧农业种植产业园区项目正在加快推进,并谋划开展污水处理和秸秆循环化改建项目,通过产业带动,创建“用产业兴乡村,用乡村带产业,改善村庄环境、助推村庄发展”的示范典型;东南营子村依托文明乡风和乡村治理基础打造示范村,同时进行产业项目的谋划和论证。在打牢产业基础的同时,示范村还在改善人居环境、繁荣发展乡村文化、全面加强乡村治理、提高生活富裕水平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乡村振兴从示范引领到全域推进,全力打造全市的乡村振兴示范区。

振兴为笔,乡村作画,美丽红山正徐徐展开。面向未来,红山区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初步建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以示范引领为主要途径,实现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打造走在全市前列的乡村振兴示范区。(凤军 江波)

[责任编辑:周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