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丰富内涵

在今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了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握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同时,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出新要求,特别指出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石。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倡导各民族一律平等,并将民族问题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相联系,指出无产阶级最终要实现的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要以各民族的联合统一为基本条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大一统”社会治理模式与 “大同”思想等论述,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基础。回顾中国历史,“大一统”贯穿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体系,奠定了现代中国疆域格局和多民族治理模式。同时,中国古代对于理想社会即“大同”社会的思想源远流长。在“大同”社会里,天下一家,人与人之间诚信和睦、相互扶持。这其中蕴藏着天下为公、人与人的和谐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睦相处和共同进步的内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具有价值共识。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民族治理经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坚实根基。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实现了各民族的空前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被载入宪法。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民族政策,我国各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一脉传承又与时俱进地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将民族工作置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创造性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从“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看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华民族历史的高度,深刻审视了当下民族关系的发展现状,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维护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在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通过树立独特的民族文化符号,增强文化认同。一方面,文化借助符号和形象的运用使得人们习得并传递,所以,我们要不断凝练具有共识性的中华文化符号并树立中华民族形象。比如说,以万里长城、中国功夫等为代表的中华文化遗产,以青花瓷、中国结、古风服饰为代表的中华审美情趣,以高铁、5G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等,都是中华民族形象的外化体现和中华文化的凝练表达。另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保护并促进各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才能使中华文化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教育是促进文化普及和认同的主要途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在这一前提下,要搞好民族地区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科学文化素质。要把加强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进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

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只有改善民生,通过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才能凝聚人心。在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中,56个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在国家对民族地区的支持政策下,民族地区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共同富裕。

□邬一琼

(作者单位: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孟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