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阿拉善新闻 > 正文

民族团结之花在大漠绚丽绽放——阿拉善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纪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

阿拉善盟驰援武汉医疗队。

“阿拉善英雄会”。

策克口岸。

阿左旗乌兰牧骑开展送文艺演出下乡活动。 

□刘宏章 满达 陈琛

金秋时节,踏进“五彩斑斓之地”的阿拉善盟,无论行走在城市和苏木镇的大街小巷,还是大漠腹地的嘎查村,处处能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创建迸发出来的思想引领之力、示范带动之力、全民共创之力,处处能看到“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和谐氛围。阿拉善盟位于内蒙古最西部,在内蒙古12个盟市中面积最大、人口最少,全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6.24万,有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等38个民族。

阿拉善地区历来就有着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源远流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阿拉善盟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坚持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为总目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自2017年提出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目标任务以来,该盟坚持党建引领、坚守创新赋能,着力提升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新局面,谱写出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发展繁荣的壮歌。

坚持政治引领 聚焦主线“定”工程

如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有形、有色、有效,常抓常新?阿拉善盟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创新提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党建+”工程化推进项目化实施(以下简称“党建+”工程)的工作思路,把党的领导贯穿于创建工作全过程,贯穿于谋划创建思路、制定创建方案、推进创建实施各个环节,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坚持高位推进,该盟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把握、思考和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作为“一把手”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成立了以盟委书记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纳入各级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和重要议事日程,与各项重点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推进、同考核。全盟一体推进“党建+”工程,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覆盖到全盟各领域各行业,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新格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召开后,全盟上下及时召开会议传达学习,完整、准确、全面把握和贯彻“十二个必须”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以丰富创建内涵为落脚点,该盟各级各部门立足“党建+”工程,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活动,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因地制宜实施“党建+”子项目共273个。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把准创建方向、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提升创建水平,走出了一条党建和创建“双融双促”的新路子。如,政法系统立足法治保障职责,实施“党建+以法治保障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子项目,争做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表率,确保司法公平公正,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街道、社区实施“党建+民族团结一家亲”为主题的子项目,着力构建互嵌式环境,让各族居民安居乐业、和谐共生;学校实施“党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娃娃抓起”为主题的子项目,在广大青少年儿童心灵深处播撒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使创建工作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以加强组织保障为重点,该盟把完善体制机制作为“党建+”工程有序推进的重要抓手,制定印发《阿拉善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实施方案》、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命名办法》《测评指标》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实施意见》《实施方案》等系列重要文件,抽调精干人员成立创建办,盟旗财政安排专项经费,构建“盟、旗、苏木镇(街道)、嘎查村 (社区)”四级工作网络,常态化实施“周计划、旬督查、月通报”等机制,体制机制的完善为创建工作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共同富裕  发展促进民族团结

谋长久之策,方能行固本之举。该盟以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不断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该盟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加快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提升煤化工、盐化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骆驼、白绒山羊、沙生植物资源精深加工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阿拉善特色品牌。依托策克、乌力吉两个边境口岸,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努力培育新增长极。

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该盟聚焦重点区域、重点人群、重点问题持续发力,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抓好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城乡水、电、路、讯等各项基础设施。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累计争取少数民族发展资金3.5亿元,实施项目369个,极大地改善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该盟始终把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用心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仅2020年民生支出79.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2%。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城乡统筹、可持续的养老、医疗、低保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深入推进健康阿拉善建设,加快完善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着力防范化解各类重大风险,扎实做好扫黑除恶、化解矛盾、安全维稳等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秉承绿色发展  生态建设助力民族团结

民族团结进步要靠人民群众来维护,民族团结进步成果全民共享。近年来,阿拉善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持续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生态红利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该盟坚持生态立盟、绿色发展,把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形成了党政齐抓共管、社会全面参与的大环保格局。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各族群众心坎,涌现出“时代楷模”——苏和、“治沙愚公”——图布巴图等先进典型,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该盟围绕建设祖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目标,相继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草)、“三北”防护林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生态重点建设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截至2020年末,全盟森林覆盖率由建盟初期的2.96%增加到8.85%,全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生态红利惠及民生。该盟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大力发展低排放、无污染产业,积极发展有机高效农业和高端畜牧业。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特色生态产业,依托苁蓉、锁阳等阿拉善特有的沙生植物资源,着力打造国家重要的生态产业示范基地。以良好生态环境为主要内容的新业态蓬勃发展,助力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共同富裕,推动民族地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

筑牢思想之基  宣传引导“聚”民心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工作中,该盟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持续加强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纳入干部教育。该盟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落实中心组研讨、党支部学习、民族团结大讲堂、领导干部讲民族团结课等常态化学习教育机制,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各级党校(行政学院)教育培训内容。通过举办各类研讨班、培训班,目前,全盟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党性教育基地主体班次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时比例达到10%以上,仅2021年全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讲和培训等活动近300场次,受众近3万人次。纳入国民教育。该盟注重抓好幼儿园和中小学阶段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构建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家庭教育为一体的民族团结教育平台,印发了《全盟中小学开展“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活动方案》,组织开展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国旗下成长”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不断提高教育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深入有效开展。

纳入社会教育。该盟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内蒙古自治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条例》等民族政策法规为重点,依托“一周两月”等活动载体,在全盟580多部电梯间电子屏和手机短信播放、发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内容20余万条。并针对不同群体特点精准“滴灌”,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功能,利用各级各部门党建“微课堂”“线上讲堂”等资源,大力推进“互联网+民族团结”行动,连续3年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线上竞答活动,参与人次达10万余人次,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常讲常新、深入人心。

赓续精神力量  以文化人“促”相融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该盟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为基础,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为传承发展中华文化,该盟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加强定远营古城、黑城遗址、航天精神教育基地等能够反映维护祖国统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遗址和文物的保护,充分运用“三千孤儿入内蒙”“土尔扈特万里东归”“三易旗府”等历史佳话,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推动文化传承保护,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烤全羊技艺、仿古地毯等一批“非遗”项目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为着力点。该盟积极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充分发挥红色文艺轻骑兵作用,每年开展演出近600场,向各族群众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展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动人故事,推出了《东风——呼啸起》《萨吾尔登情缘》等100余部具有中华文化底蕴、反映阿拉善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充分挖掘红色文化、骆驼文化、胡杨文化等优势资源,发挥越野e族·阿拉善英雄会、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金秋胡杨节等节庆活动对旅游发展的撬动作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以“三交”增进民族团结为重点。该盟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着眼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加强交往交流交融。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各中小学校整体持续平稳,教学秩序正常。加强各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与吴忠、乌海、石嘴山等毗邻地区签订合作协议,探索建立跨区域协调合作创新机制,让各族群众全面融入城市生活。

弘扬优良传统  军民共建“稳”边疆

在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盟工作中,该盟始终秉持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精神,弘扬各民族团结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优良传统,形成了军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携手共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局面。

大力弘扬航天精神。该盟继承额济纳旗支持国防、服务国防的爱国主义光荣传统,充分运用红色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强各族干部群众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性修养教育。并发扬拥军爱民光荣传统,做好军地军民共建工作,依托主题党日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联合边防哨所等驻地部队开展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国防教育和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守土戍边保安宁。该盟持续加强边境沿线居边护边农牧民政策保障,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强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稳步提升边境地区各族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守土戍边农牧民留得下、守得住、能致富。截至目前,全盟确定护边户152户,涌现出边境线上的“北疆楷模”——尼玛等典型人物,为推进民族地区边境安全稳定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

双拥共建促民生。该盟在财力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投入大量资金支持部队建设、推动军民融合、开展拥军共建、解决家属就业。与此同时,驻盟部队官兵积极开展医疗支援、扶贫帮困、生态建设等工作,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边疆安宁上作出了突出贡献。部队把驻地视为故乡,群众把军人当亲人,额济纳旗连续6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旗,3个旗连续多次被评为自治区双拥模范旗。

巍巍贺兰山见证着大漠深处的沧桑巨变,千年胡杨林凝视着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如今在阿拉善这片五彩斑斓的大地上,各族儿女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一往无前,建设着幸福的五彩城,追逐着美丽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孟捷]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