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综合新闻 > 正文

鄂尔多斯农商银行:“背包”“背”出农家新希冀

初秋时节,天高气爽。驱车行驶在起起伏伏的山路上,鄂尔多斯的乡村田野尽收眼底,迎风跃动的金黄腾起层层细浪,一块块庄稼地承载着年丰时稔、穰穰满家的殷殷希冀。眺望着这丰收的美景,仿佛看到农商行人弘扬“背包精神”,走村串户的忙碌身影。他们践行着扎根三农、服务三农的理念,并在新时代里,继续履行着“背包精神”新职责,书写着“背包精神”的新故事。

“一对一”帮扶,是“背包精神”的缩影

我们来到了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柴登村村民吕虎楞家,这是一个特殊困难户,他家的遭遇令人心酸落泪。2014年,吕虎楞的儿子突发疾病,家中所有积蓄全部用于给儿子治病,期间陆续向亲戚朋友借款近40万元。因儿子多方诊治无效不幸去世,吕虎楞夫妇无法接受这残酷的现实,均患上慢性疾病,让负债累累的家庭雪上加霜。“非常感谢农商银行领导,是他们来到我们身边,开导我们,送来米面粮油和钱,让我们老两口有了活下去的希望。”吕虎楞夫妇激动万分地说。

与吕虎楞一样,同村村民张玉山,2017年,与妻子分别做了肠道和心脏手术,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因手术及后续治疗费用将家中积蓄花光,手术后,张玉山夫妇均无法外出务工来增加家庭收入。

面对这样的户子,如何帮扶呢?

鄂尔多斯农商银行果断决定:发扬“背包” 精神,行领导亲自到村入户,与贫困边缘户“结干亲”,实行一对一帮扶。

鄂尔多斯农商银行与鄂尔多斯市委办公厅等9家单位党组织联合成立“柴登—城梁美丽乡村建设区域联合党委”,对柴登村8户贫困边缘户实行行领导一对一帮扶,吕虎楞、张玉山家就是其中两户。“我们将帮扶村作为鄂尔多斯农商银行员工食堂农副产品食材采购点,在网点显眼位置摆放农副产品买卖信息登记簿,拓宽农民销售渠道。特别优先采购贫困边缘户的农副产品,力争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让一个乡亲掉队。”鄂尔多斯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文君说。

乡村振兴工作涉及的人口更多、工作更广、任务更艰巨。“十四五”开局之年,接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支持工作尤为重要。“让村民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奔跑,农商银行为其助跑。”李文君说。

东胜区铜川镇吴坝塔村村民高共和经营一家养殖场和一家食品鲜肉批发部。在养殖场的发展过程中,从圈舍扩建到畅通销路,鄂尔多斯农商银行一直给予大力支持。在收到该行发放的180万元贷款后,短短一年时间,圈舍由以前的5个扩展到13个,肉猪由以前的200多头发展到1000多头,目前该养殖场成为东胜区多家大型超市主要的猪肉供应商,销量可观,口碑良好。

高共和的养殖场是鄂尔多斯农商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从精准支持一家一户创业,到扶持村庄整体产业发展,该行始终发挥着“金融引擎”作用。截至2021年7月末,各项贷款余额217.61亿元,较年初增加7.1亿元,前7个月,累计投放各项贷款55.52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6.57亿元,支农再贷款1.75亿元,支小再贷款7.32亿元。

“金融村官”服务模式,是“背包精神”的延伸

“农信走访”“农信驻勤”“农信讲堂”……鄂尔多斯农商银行坚持党建引领点燃普惠金融“红色引擎”,深入推进“党建+金融”行动,积极探索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深入开展“金融村官”“社区金融助理”服务模式。

鄂尔多斯农商银行加强与镇(乡)政府、地方基层党组织联系,由支行与镇(乡)政府、支行党支部与所在社区支部对接联系,有效整合资源,不断增进居民、企业员工的互联互动。各分支机构指定专员服务区域各村组,由专员通过联合开展“农信走访”“农信驻勤”“农信讲堂”等工作,扎实推进“金融村官”驻村(社区)工作,融入到乡村(社区)基层治理中,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整村授信、金融知识普及、电子银行产品推广、存款组织等工作,为农村产业发展和小微企业发展注入金融活水,确保驻村(社区)工作取得实效。

鄂尔多斯农商银行“金融村官”服务模式的四个举措——

“农信走访”,即秉承和发展背包精神,深入农区开展“扫村”式的“家家到”活动,实现地毯式、高密度实地营销。利用自治区联社客户管理系统、移动办贷系统及手机银行,加大农区客户信息采集与客户信息挖掘力度,在此基础上,对客户分层分级,开展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与营销工作。

“农信驻勤”,即在村委或村内其他机构建立相对固定的办公场所驻勤办公,提供现场金融与非金融服务、业务沟通、客户走访等工作。“驻勤员”需高度熟悉所负责村组各方面情况,熟悉村组内居民实际情况。

“农信讲堂”,即通过入村宣传、集中讲座、会议等形式对金融知识、银行产品与服务进行宣讲。

架起银农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下沉服务”为核心,各分支机构在每个行政村聘请至少一名“普惠金融监督员”,负责监督反馈农商银行金融服务质量;在每个村组聘请若干个“普惠金融协管员”,负责宣传农商银行金融与非金融服务,帮助获客、提供风险预警,助力银行提升服务,架起银农桥梁,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金融村官”模式开启以来,不仅做到金融宣传到户、金融服务到户,让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还用心、用情为群众解决困难、提供帮助,为金融赋能基层治理贡献了力量。

服务内容“全覆盖”,是“背包精神”的见证

“从背包进村一把算盘、一本账簿到电脑计算机、智能化服务,从农信社到农商行,因农而生,姓农为农。农商银行自成立起,就肩负着服务三农的历史使命,承担着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光荣任务。在长期与农业农村农民同生共长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人缘地缘优势,熟悉农村的一草一木、掌握农业的一株一禾、了解农民所盼所需,人亲地熟,与农民建立起鱼水关系。”李文君说,“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农业农村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

2021年3月,鄂尔多斯农商银行制定了《鄂尔多斯农商银行“2021春天行动”工作方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董事长任组长,行领导班子成员任副组长,金融事业部为牵头部门,其他相关部门和各分支机构第一负责人为成员的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对农村信用体系建档、信用评级、预授信有效户工作做了具体部署,制定了夯实农村牧区信用体系建设、农村区域数据治理工程等工作举措,并将工作任务逐一落实到部门、网点和员工。

根据方案要求,鄂尔多斯农商银行各分支机构对服务辖区开展了全面的采集建档评级工作。截至2021年8月20日,辖内农户10124户,共采集建档农户10352户,建档评级覆盖率达到102.25%,实际发放贷款83户,金额2465万元。将东胜区铜川镇长青村、枳机塔村、添漫梁村三个村评定为信用村。将郭六挨、牛利平、贾宝明、乔永平、王明清等6656户评定信用户。

金融服务的新鲜“血液”流入乡村田野,改变了乡村面貌,提振了产业发展。如何将“背包精神”变成“服务行动”,是鄂尔多斯农商银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老百姓的关注点。鄂尔多斯农商银行通过几年的努力,让服务网点覆盖东胜区三个乡镇及部分行政村,为各乡镇政府、农村集体、农牧户提供了便捷的物理网点服务。截至目前,东胜区3个乡镇政府和25个行政村村委均在该行设立账户,同时依托与乡镇和村里的合作关系,为农牧户提供代办社保卡、土地征拆款、退耕还林补贴、移民安置费、土地流转金、养老金发放等延伸业务服务,截至目前,累计向农民发放金牛卡10万余张。

农村区域数据治理工程是乡村振兴的需要。鄂尔多斯农商银行全面梳理了信息采集系统权限及农户建档模块客户信息,组织各分支机构至少两名客户经理开通系统权限,积极推进客户信息采集工作。各分支机构对信息采集系统内现有客户信息进行排查,查漏补缺,提升信息完备率。同时,为各分支机构采购并配备了移动PAD办贷设备,针对农户推出线上产品并大力推广,提高农户贷款便利性与可得性。

为探索设立农民工金融服务中心,鄂尔多斯农商银行走进农民工较为集中的东胜区万家惠农贸市场,围绕进城务工人员金融服务开展实地与线上的走访调研,并形成调研报告。同时,为万惠支行、铜川支行两家农民工金融服务重点机构挂牌,设置专柜并明确服务内容,从农民工生活需求、金融需求等各方面提供综合服务,建立了长效稳健的农民工金融服务通道,进一步完善了农民工金融服务管理体系。

“背包精神”是老一代农信人身背挎包、翻山越岭、走村入户,主动上门为老百姓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奉献精神。正是依靠老一代农信人这种“背包精神”,才和老百姓结下“鱼水”深情,才迎来了农商银行的“柳暗花明”。而今天,鄂尔多斯农商银行重新扛起“背包精神”,坚持服务“三农”目标不偏、速度不降、力度不减,不忘初心,践行使命,为老百姓提供暖心、放心、贴心的服务,让农商银行真正成为老百姓自己的银行。

作者:乔鹏  白洁  高雪梅

[责任编辑:王新国]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