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新闻 > 正文

火种点亮希望 星光照耀征途 —— 走进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及旧址探访兴安村的红色故事和今朝巨变

蔬菜大棚基地

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

喜迎丰收的姚东旭

早期党员秘密工作情景塑像

合作社的牛群

纪念馆院内

瞭望台

旧址内景

连心井

体验式教学场地

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旧址

纪念馆内的嘉兴南湖红船模型

□王越

在科右前旗归流河支流巴日嘎斯台河沿岸,北疆风景线上有一抹亮丽的中国红——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1946年9月1日,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在此诞生。从此,革命火种点亮了兴安人民的希望,渐成燎原之势,不可阻挡。“不怕牺牲,团结奋斗,求实创新,甘于奉献”的兴安精神在这里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记。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春风拂面,历史开始落笔新的一页,记者来到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旧址,循着革命前辈的足迹,走进那一段波澜壮阔的红色历史。

回眸峥嵘岁月  信仰之光不熄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三间茅草房,就是那个时候农民生活用房的原貌,也是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秘密工作的办公场所。”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讲解员金红丽站在旧址前,向前来参观的人们介绍道。

眼前的茅草房低矮简陋,木制门窗斑驳陈旧,但这里却孕育了兴安大地上的革命火种,是兴安盟最早的农民党员开会学习的场所,昏暗的煤油灯点燃了兴安人民的希望。

带着对历史的追忆,记者久久站在这里,仿佛看到了舍生忘死、冲锋在前、人民至上、无惧牺牲的感人画卷。  

抗日战争胜利后,东北地区包括东蒙古地区,形势错综复杂。1946年6月,根据中共兴安省工委指示,宋振鼎、蒋弼仁、潘祖胜等人组成群众工作团到西科前旗(科右前旗)巴拉格歹努图克,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减租减息,清算反霸”运动。

谈起那段历史,耄耋老人刘兆生记忆犹新。那是1946年春夏之交的一天,当时才15岁的刘兆生听说村里来了土改的工作团,好奇地去看热闹。“蒋弼仁带头走在最前面,南方口音,大约二十四五岁,扎着武装带,挎着匣子枪,威武又和气。”

工作团到来后,收缴“民警署”枪支,解散“民警署”,改编民团,组建基干队,建立努图克民主政府。蒋弼仁任副努图克达,潘祖胜任基干队指导员。随后发动群众,先后斗争了贾家沟、三合屯几户民愤极大的地主分子,开展减租反霸斗争。同时,工作团在努图克办起了“翻身大学”,选择苦大仇深、革命积极性高、靠近党组织的农民积极分子作为革命骨干力量进行培养。

1946年9月1日,工作团在巴拉格歹努图克兴安镇(今巴日嘎斯台乡兴安村)发展了第一批以李国芳为首的10名农民党员,建立了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兴安镇党支部,李国芳任书记。

走进“茅草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农家厨房,除了各式农用、生活工具外,墙边立着的几杆土枪和灶台旁的地道瞬间将记者拉回到那个危险与希望并存的年代。

卧室里一组塑像生动展现着宋振鼎、蒋弼仁、李国芳等早期党员秘密工作时的情景。

75年前,工作团团长宋振鼎在农户家昏暗的煤油灯下庄重地说:“同志们,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经过党组织批准,今天,我们10名积极分子成为正式中共党员了,兴安镇党支部正式成立!”

党旗猎猎,誓言铮铮。

“当时村里不到50户人家,都住茅草房。土匪特别多,老百姓日子苦,家里穷得啥都没有,都吃不上饭啊!”刘兆生回忆道。当年,他家是贫农,六口人,没有土地,只有两头毛驴,每天给地主干活、种地,十分辛苦。

党支部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革命运动更加深入。“红色政权建得好,群众江山群众保,一心跟党干革命,刀山火海不动摇。”这首歌谣广为流传。

“工作团到来后,大伙都把他们看作是‘大救星’,可他们也遭了地主恶霸的恨。”刘兆生说。

党支部成立后,激烈的斗争引起地主、土匪及伪警察的极大仇恨。北山屯的地主、土匪赵玉勾结一帮土匪头子、地痞流氓设下圈套,腐蚀拉拢自卫队的成员当了叛徒,在1946年9月23日晚上,趁着蒋弼仁和自卫队深夜睡熟之时,血洗努图克政府,制造了震惊兴安的“巴拉格歹惨案”。

党支部旧址对面就是“巴拉格歹惨案”3D实景现场教学点,冰冷的塑像默默讲述着那一晚的悲壮与惨烈。

“据村里老一辈人回忆,那天晚上枪声大作,乱成一片。潘祖胜和王金海当场牺牲,蒋弼仁中枪跑了出去,想去王爷庙送信。跑到东屯时,被李国芳救下,用门板当担架,抬到大坝沟时牺牲了。” 金红丽介绍道。

青山处处埋忠骨。革命斗争的残酷和烈士的流血牺牲没有阻拦住共产党人和觉醒群众前进的脚步,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们的意志。西科前旗政府再次派出群众工作团,带领武装工作队进驻巴拉格歹,安抚民心,恢复努图克政府,继续开展工作。

火种不熄,信仰不灭。

经过10个月的“减租减息、清算反霸”运动,减掉了农民37%的地租和利息,解决了一些贫雇农民的土地问题,大大削弱了封建势力。为各地广泛开展斗争提供了经验、振奋了人心,推动了全旗乃至兴安地区群众运动的深入开展。

此后不久,兴安地区农村党支部陆续建立起来,红色革命呈星火燎原之势。  

展望未来征途 红色精神永存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75年后,硝烟散去,如今的兴安村早已旧貌换新颜。

2006年,兴安村着手筹建兴安农村第一党支部纪念馆。2007年春,在原址复建党支部办公旧址和努图克办公旧址,恢复办公室、围墙、炮台、瞭望台、弹药堡、马厩、碾坊等设施。除此之外,还复建了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党支部、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党支部、知青馆、改革开放中的党支部等,供后人铭记和缅怀。

“英雄不能被遗忘,历史需要被铭记,我愿意成为传承者。”金红丽告诉记者,这里每年接待参观者可达3万人次,讲解词她已经数不清说了多少遍,但每次讲解她总会有新的感悟,“党员们在小院里聆听先烈故事,重温入党誓词,许多人当场流下泪水。”

随着全域旅游的全面推进,兴安村着眼革命老区脱贫,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坚持“红绿相映、以红促绿”的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一轴六区”的旅游线路,创办观光式与体验式相结合的红色教育基地。

经过精心打造,兴安村打开了红色旅游、休闲旅游的新大门。走在村里的主干道上,副食店、饭店、宾馆,家家户户生意兴隆。

“我之前一直从事餐饮行业,但是店面很小。随着红色旅游的发展,我的店面一扩再扩,外来游客很多,生意也越来越好,每年纯收入可以达到10万元。” 永胜酒店负责人李海娥说。

历史的长河滚滚向前,永不停歇。兴安村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完成了一次又一次华丽蜕变。

新世纪的兴安村党支部带领全村人民,乘着党和国家富民政策的东风,实施府安佳园建设、民生保障、脱贫攻坚三大工程,并在产业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成功探索出红色旅游、蔬菜大棚种植、集约化养牛三业协同发展之路。

2010年,兴安村生态移民工程开工建设,府安佳园采取村民自筹一块、集体出资一块、国家支持一块的原则,共建成住宅楼16幢,建筑面积63300平方米,移民户数578户,兴安村成为全盟第一个农民住进楼房的“明星村”!

为了百姓的幸福,村党支部还带领大家实施了沼气工程、安全饮水工程、道路建设工程、危房改造及幸福院建设工程,院墙修缮工程、便民超市完善工程、村屯绿化工程等一系列民生工程,兴安村处处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兴安村党支部委员、村委会副主任张连军告诉记者,兴安村现有集体林地4000亩,种植樟子松、杨树40万株,资产价值1000万元以上,年经济效益达60万元以上;集体商品房每年出租收入20万元。村里在蔬菜大棚种植基地共建大棚171栋,承包给41户村民种植。村集体以土地、主体建设入股鑫红牛和鑫牧牛养殖专业合作社,可容纳西门塔尔牛2800头。村集体经济形成了红色旅游、蔬菜大棚种植、集约化养牛三足鼎立。

“2014年以来,在国家各项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在共计180名干部的帮扶下,兴安村党支部带领群众整村推进贫困户产业施策,发放施策资金1003万元,政策兜底147人、安置就业13人,带领126户贫困户相继实现了高质量脱贫。”兴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智慧说。

农民党员姚东旭就是其中一员。他的生活原本幸福美满,但2016年,4岁的儿子患上了溶血性贫血,求医花掉了家里20余万元的积蓄,也慢慢拖垮了家人。2017年12月,他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国家扶贫医保政策的帮助下,孩子的病情日渐稳定。2018年,村里为他申请了3栋大棚3年免费种植。同年姚东旭又借钱租了3栋大棚,加上自己家里原本的3栋大棚,他的产业发展之路打开了局面。

“我家的大棚主要种植黄瓜、豆角、西红柿、香葱、水萝卜菜、辣椒等。村里专门从辽宁聘请了大棚种植方面的的专家。遇到技术难题我就及时求教,学会之后我也教给其他人。”姚东旭说,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救了他的孩子和家庭,他不但要自己脱贫致富,还要帮助其他人。“我现在是乡土人才孵化中心的成员。去年7月1日,我还入了党,正式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姚东旭语气自豪。

兴安村党支部现有党员53名,预备党员2名。2011年被中共中央组织部评为“先进基层党支部”;2012年被评为“全国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

“我们会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乡村振兴中贡献力量。”周智慧语气坚定。

前有战士流血牺牲,今有后人秉持先烈之志砥砺奋进。75年前,“红色之种”在这里播撒,75年后,“红色之花”在这里绽放。

一代人的觉醒,唤醒了一个民族;一代代人的传承,又将红色故事赓续出新的脚本。过去的党支部带领群众斗地主、分田地,开展土地革命,现在的党支部带领群众搞产业、奔小康,实现乡村振兴。无数的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懈奋斗,如夜空中璀璨的繁星,合力照亮了未来的征途。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