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兴安盟新闻 > 正文

杨万海:退伍军人心向党,脱贫战场立新功

杨万海在村民胡海江家帮忙起蒜

□刁博禹   

曾经一身戎装以身许国,告别军旅,他在脱贫战场再立新功。他说我是一名退伍兵,更是一名共产党员,脱下的是军装,卸不掉的是责任和担当!他就是盟供销合作社驻科右前旗大石寨镇永丰村驻村干部杨万海。   

翻开杨万海的工作日志,上面清楚地记录着驻村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扶贫不需要多么惊天动地,就是真正地深入百姓当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杨万海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群众无小事 点滴见初心  

“老杨是个好领导,他不来,我喝不上这么干净的水。”科右前旗大石寨镇永丰村村民陈玉琢激动地说。   

在扶贫过程中,有一件事情让杨万海深受触动。陈玉琢家门前修了公路,但因为路面太高,加上家里是浅水井,井水受到了污染。看到老人喝着刚打上来的浑浊井水,杨万海的心一下子揪了起来。“水浑成这样,人咋能喝呢。”他立即向上级汇报了情况。打井那天,陈玉琢家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井里的水净了,村民的心也跟着暖了。杨万海的工作日志上写道:今天是个高兴的日子,解决了陈玉琢家的饮水问题,我这颗心终于踏实了。

“老杨可没少帮老百姓办实事,我们盖房子的时候,从打地基开始,每一个环节他都跟着,用的材料都是最好的。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要感谢老杨啊!”说起杨万海工作的认真劲,村民沈桂云竖起了大拇指。6年间,村民生病、农产品滞销,房子漏水……哪里需要,哪里就有他的身影。有一次杨万海回到盟供销合作社交材料,短短几分钟里电话不断,村民反反复复和他沟通着种什么养什么的问题。在杨万海的心里,贫困户不是帮扶对象,而是兄弟姐妹,他们的家事就是自己的家事。

扶贫先扶志 产业促发展   

“老杨,我今年把大蒜的种植面积又扩大了。”看到杨万海,村民胡海江赶忙放下手里的农活,从院子里走了过来。   

杨万海深知,只有发展产业才能真正让贫困户富起来。村民胡海江因病致贫,年复一年的穷日子,一度让他失去了生活信心。杨万海得知情况后,鼓励他在庭院种植大蒜、玉米。“你就负责种,销售我来想办法。”杨万海坚定地说。第一茬大蒜下来后,他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将大蒜卖给了自己的同事、朋友。方块地变成了“聚宝盆”,回忆起第一次靠着卖大蒜收入2000元时的情景,胡海江仍然激动不已。  

“在网上看到种药材挺赚钱的,就动了创业的心思,还是杨哥鼓励我放手去做!”看到村里的年轻人想要干一番事业,杨万海总是热心地上去搭把手,高裕广就是其中的代表。白手起家的高裕广最初只有几十亩地,两间破旧的厢房,杨万海看到后,帮着出主意、协调资金,高裕广的种植规模扩大了,上百平方米的厂房盖了起来,杨万海又把盟供销社里刚刚换下来的办公桌椅搬了过来。如今,高裕广成立了永丰供销综合服务社,药材、果树、农机服务等领域全面开花,年收入几十万元,为村民提供了十几个工作岗位。  

“是杨哥鼓励我入党,教我怎么写入党申请书,现在我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村民陈海宝骄傲地说。驻村以后,杨万海积极引导有干劲的年轻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为永丰村的党员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帮助村民打井、联系农产品销路、鼓励优秀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万海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员的使命和担当。正是他口中桩桩件件的“小事”,让他和群众搭建起信任的桥梁,成了群众离不开的“老杨”。

[责任编辑:邢俊清]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