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典型引领 志智双扶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脱贫攻坚必须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实现高质量脱贫。

纵观我区脱贫攻坚全局,虽然各地政策措施因时因地各异,但涌现出的成功案例不少,其可贵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在全国率先开展扶贫资产清查和管理工作;积极推进赤峰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

在通辽等盟市扶持发展多种类型、适度规模的“短平快”庭院经济;实施“志”“智”双扶,切实增强脱贫内生动力……

我区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经验,一个个聚焦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的扶贫典型脱颖而出,彰显出脱贫攻坚的澎湃力量。

扶贫资产,“雪球”越滚越大

□本报记者  李晗

突泉县水泉镇扶贫资产管理档案。

兴安盟突泉县的初春,乍暖还寒,但在位居这里的内蒙古聚美恒果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采摘园里,却是瓜果飘香、笑语声声。游客穿梭其中采摘成熟的草莓,享受着收获的喜悦。

“3年前,我琢磨着新建二期大棚,但手上没有多余的资金。正发愁呢,公司获投了数百万元的扶贫资金,借助这部分资金,采摘园的温室大棚由34栋增加到目前的60栋,观光游客从1.7万人次增加到3.2万人次。”聚美恒果公司经理刘树辉说,“截至2020年8月,公司与453名贫困人口建立起资产收益模式,运营到户扶贫资产达到436.4万元。”

为了让每一笔资金都能用得合理、用得安全、用得透明,突泉县经过探索,建立了双向追踪、三级定责、五权明置、五化运营的“2355”扶贫资产管理模式。

通过扶贫资产管理实践,突泉县到户产业从无到有、主导产业从弱到强,打造了经济发展新引擎,为贫困户发展产业奠基蓄力。截至目前,突泉县扶贫资产达到16亿元,其中县级接受委托集中运营经营类资产达到6.37亿元,每年可给当地带来4500万元收益,让15000多人从中受益。

链接:

我区创新管理模式,全面提升扶贫资产使用收益。在全国率先开展扶贫资产清查和管理工作,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加强扶贫资产管理的指导意见(试行)》《关于进一步做好扶贫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构建起了资产底数清楚、产权归属明晰、管理运营规范的扶贫资产管理机制。扶贫资产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巩固脱贫成果的源头活水。

为规范扶贫资产收益,我区指导各地在确保扶贫资产保值增值的基础上,对经营类扶贫资产产生的收益,按照有利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原则进行使用。旗县、苏木乡镇经营类资产收益本着贫困嘎查村优先、集体经济薄弱嘎查村优先、贫困人口集中嘎查村优先的原则统筹分配,重点用于脱贫成效巩固提升、小型公共设施建设以及扶贫资产维护等。

2012年以来,我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形成扶贫资产483亿元,通过推进公司化管理、开展专业评估等措施,指导各旗县探索建立起完整的底数清、产权明、责任实的旗县苏木乡镇嘎查村三级公益类、经营类、到户类资产实体化管理台账,提升了脱贫质量和成色。截至目前,全区已经形成的483亿元扶贫资产中有181亿元是经营类扶贫资产,这些资产每年能产生10亿元收益。

“兑”出了乡风文明

□本报记者  李晗

贫困户在爱心超市选购商品。

“走,咱们去爱心超市兑换东西去!”一大早,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天山镇前岗台村村民张翠鹅拿着自家的积分卡,和邻居一起来到了村部的爱心超市,准备兑换一些生活用品。

“积分改变习惯,勤劳改变生活”,走进爱心超市,几个醒目的大字映入眼帘。柜台上,商品琳琅满目,小到大米、白面、锅碗瓢盆,大到洗衣机、电视机等。与普通超市不同的是,每件商品上标注的不是价格,而是5分、10分、100分、200分、1000分不等的爱心分值。

“只要家庭和睦、邻里和谐、搞好自家卫生、参与村里组织的活动,就能获得相应的爱心积分,用积分卡就能在爱心超市兑换各种物品了。”说话间,张翠鹅用70个积分兑换了一袋20斤的大米。

在离前岗台村不远的清河子嘎查,村民兰天柱也在爱心超市里左看右看,琢磨着该兑换点什么,“我已经兑换过好几次生活用品了,感觉很棒。现在,大家都积极配合村里工作,争取多攒积分、多换物品。”在这里,“比学赶帮”已经成了一种新风尚。

爱心超市“兑”出了乡风文明,小积分显了大身手。作为赤峰市提升乡风文明水平的一项务实举措,各地大力推动爱心超市建设落地生根。“爱心超市”面向全体村民,旨在激发和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激励他们通过个人辛勤劳动,变“受惠者”为“实惠者”,通过劳动获取乡风文明积分。

链接:

我区充分调动贫困人口的“志”“智”内因,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由“内”向“外”扶,以务实的方法和举措,有效帮助贫困群众打开自主脱贫通道,激发增收致富谋发展的内生动力。

我区还通过生产奖补、劳务补助、以工代赈等机制,引导贫困群众通过生产和就业脱贫致富。采取积分换商品、设置公益岗位、评定信用星级等手段引导贫困群众积极参与,唤醒脱贫致富主体意识,提振勤劳致富“精气神”。目前,全区1784个嘎查村设立爱心超市,22.4万贫困人口参与兑换商品,兑换物品价值1475万元。

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扶什么。我区把“志”“智”双扶的落脚点放在了“扶实”上,开展文化扶贫“十进村”和乌兰牧骑巡演活动,深入实施新时代农牧民素质提升“千村示范、万村行动”,利用1.23万个“村村响”终端进行脱贫攻坚政策宣传,覆盖人群31.9万人。同时,大力实施乡风文明行动,9800个嘎查村制定村规民约,5279个嘎查村设立道德评议会,2021个嘎查村设立红黑榜,194个嘎查村设立孝善基金,基金规模达到1604万元。

增收致富的“金宝盆”

□本报记者  李晗

兰国利在大棚打理西红柿苗。

“这大棚简直就是政府给的‘金宝盆’,让我们守家在地就有了脱贫致富的产业。”提起自家这2栋大棚,赤峰市林西县十二吐乡的脱贫户兰国利难掩激动之情。

兰国利家的大棚在乡里的达康扶贫产业园内,他在这儿分到了一栋大棚,种植西红柿,第二年收入就达到了4万多元,顺利脱了贫。之后,利用赚到的第一桶金,兰国利自己买了一栋暖棚。现在,两个棚年纯利润达到10万元。

达康扶贫产业园占地2万亩,总投资1.2亿元,共建设日光温室暖棚1200栋,主要以种植西红柿为主,每个棚年产西红柿4万斤左右。目前,在产业园里参与种植、务工、养殖的农户有451户980人,平均每人年收入可达2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5万元。

近年来,林西县大力推行“园区+企业+农户”的经营模式,扶持贫困户从事主导产业生产,实现了由单打独斗向规模发展的转变。到2019年,该县已建成产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有力、减贫成效明显的产业园区17处,带动贫困人口1537户2872人稳定脱贫增收。

链接:

2019年5月,赤峰市被批准成为中西部省份第一个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该市精心组织实施试验课题项目,在建立稳固脱贫长效机制、贫困预防机制、统筹解决城乡贫困机制、扶贫治理长效机制等方面开展积极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

——创新扶贫模式,健全稳定脱贫机制。创立推广“三带一减”产业扶贫模式。创新金融扶贫体制机制,成立了扶贫投融资和信贷担保双平台。大力推进消费扶贫,成立了公益组织“赤峰消费扶贫促进会”,注册了“赤峰扶贫”公益标识。推广产业发展联合模式,实施“种加销”一体化试点。

——完善综合保障,建立防贫减贫体系。建立相对贫困预警识别软件平台系统,形成平台预警、农户申请、村民评议、信息化平台反映的识别程序,探索开展农村牧区互助养老模式和建立防贫保障基金。

——建立长效机制,有效衔接乡村振兴。通过开展“融合党建”引领全面脱贫和推进乡村振兴,两年来形成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共同体141个,覆盖所有苏木乡镇,将65%以上农牧户吸附在产业链上,带动农牧户户均增收3000元。推行“乡招村用”做法,探索扶贫队伍建设体制机制改革新路径,加强组织建设,打造一支“不走的工作队”。

截至目前,该市在积极推进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建设方面,已累计投入各类资金1.1亿元,启动实施试验项目21个。

“巴掌地”上做文章

□本报记者  李晗

庭院种植的红干椒。

给鸡喂食、给羊添草添水、打理果树和菜园……每天,通辽市开鲁县小街基镇沼根村村民张井方忙得不亦乐乎。

32棵果树、3分地黄豆、21只羊、50只肉鸡,张井方家的小院儿被清晰地分割为三个“模块”——羊圈、鸡舍、菜园,昔日冷清空落的农家小院热闹非凡。“别看我家房前屋后没多大,这两年种点菜、搞点养殖,收入不少呢。”张井方说。

张井方今年68岁,是沼根村的脱贫户。过去,因为他和老伴儿都患有慢性病,时常住院,家中收入十分有限,靠低保维持生活。

近年来,小街基镇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庭院经济,积极引导留守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充分利用庭院内外、房前屋后的“巴掌地”,发展小拱棚、小畜牧等庭院经济,实现多渠道增收。引导贫困户树立“小规模、小成本、大收入”的思路,以家庭为阵地,发展种养结合的庭院经济。

2018年,驻村工作队及村干部鼓励张井方发展庭院经济,并为其协调了3000元养羊扶贫资金。张井方自己又添了些钱购买了5只大羊,经过一年多的精心饲养,现在已存栏21只。“这两年羊价好,一只小羊羔就能收入800元左右,肉鸡到秋天一只平均也能卖100元,50只鸡就是5000块钱,我们老两口的生活是不愁了。”张井方说。

链接:

放眼整个通辽市,在做强做大扶贫主导产业的同时,坚持把庭院经济作为产业扶持的有力补充和贫困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围绕一块田、一个园、一个圈、一门技的发展思路,以小养殖、小种植、小加工、小作坊、小技能、小经济为主要内容,将贫困户、一般户的庭院、房前屋后空地资源和劳动力技术资源有效配置、高效利用,持续激发内生动力。

2019年,通辽市出台发展庭院经济项目指导意见,各旗县市相继制定了庭院经济实施方案。通过政府引导、嘎查村主导、农牧户自主经营、企业订单回收等方式,促进贫困户节本增效、减支增收,为建设绿色、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注入强劲动力。

该市注重发挥技术、产业和人才优势,加强技术服务条件能力建设,提升技术服务质量。全市10个产业指导专家团队218人和产业指导员2265人主动入户,了解和掌握贫困户发展需求和难题,帮助贫困户选准特色产业,并帮助贫困户对接市场,解决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引导资金2258.91万元,在94个苏木乡镇、1488个嘎查村实施了庭院经济,4.4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责任编辑:张彬]

版权声明

一、凡注明来源为"正北方网"、"北方新报"、"内蒙古日报社"、"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内蒙古正北方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二、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正北方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三、转载声明:本网转载稿件有些作者不明,请相关版权单位或个人持有效证明速与本网联系,以便发放稿费。

正北方网联系方式:电话:0471-6651113 | E-mail:northnews@126.com

今日内蒙古